何麗英
(浙江省義烏市鶴田小學,浙江 義烏322000)
歸屬、愛以及尊重的需要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學校歸屬感是小學生身心發展的基本需要,小學生學校歸屬感尚高,但是仍有許多方面需要學校做出一定的改進。
一、以優化學校的物質文化環境為前提,培養小學生的學校歸屬感。
學校環境是兒童學習和活動的主要場所,學校環境對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就顯得更為突出。
1.校園物質文化環境發展規劃和合理布局。根據該校地位、辦學規模,做適當超前的科學規劃,規劃一旦形成,除非有絕對可靠的論證,否則不要隨意更改。
2.建筑物和配套教學、體育活動設施。學校建筑物一般注重整齊對稱,避免刻板。必須盡量配齊教學基本的必要設施,并在此基礎上爭取配備好適應現代教學所需的設施。
3.校園的美化。校園的美化是總體的,整個校園建筑不僅要協調,且要留出空地栽花種草。既要盡量包羅各種植物種類,又要注意科學種植。落實清潔衛生包干區,經常打掃,保持干凈。各種標語、警示牌、校訓等的懸掛必須具有藝術性。充分發揮文化走廊和每間教室的墻報對于美化校園的作用。
二、以和諧的師生關系為主導,培養小學生的學校歸屬感。師生關系作為兒童人際關系的一部分,是兒童社會化的重要內容,它體現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并影響兒童的學業成績和學校行為。
1.教師要注重給學生留下的第一印象。教師要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適當修飾自己,穿著打扮要整潔得體,展現良好的精神狀態。
2.教師要尊重和理解學生。為師者必須破除“師道尊嚴”的舊觀念,只有尊重、理解、關心學生,將學生視為獨立主體,才能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
3.教師要用良好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教師要善于用高尚的品德和淵博的知識去影響學生,用人格的力量去感化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以健康良好的同伴關系為基礎,培養小學生的學校歸屬感。
1.為小學生提供共同活動的條件。家庭應鼓勵孩子走出家庭尋找同伴,到小學生的世界中去學校是學齡兒童的主要的社會活動場所,必須盡可能多地提供活動內容和活動場所,讓他們進行各種形式的交往。
2.尊重小學生的同伴關系。成年人應該充分地尊重他們的同伴關系。
3.鼓勵小學生的同伴交往行為。小學生在與同伴進行交往時,不論是教師還是家長應盡量不要去打擾他們,給他們以自由、寬松的環境,并且可以在事后給予恰當的表揚,小學生在交往活動中遇到了困難,家長和教師要給予充分的鼓勵,幫助他們樹立交往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