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雅楠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東勝區銅川第二幼兒園,內蒙古 鄂爾多斯017000)
在創設主題背景下的區域游戲環境時,我們要將幼兒的主題活動與區域游戲相互聯系,打破之前主題活動與區域活動獨立進行,缺少相聯性、互助性的特性,讓主題內容在區域游戲中得以延伸,使游戲變得更加有生命力。
如大班主題《我是中國人》,之前孩子們在主題學習時只做了解,區域活動無主題,通過教研及課題研討,老師們開始嘗試讓幼兒先通過圖片、視頻資料等了解了長城后,聯系區域互動,如在建構區,運用一些低結構的材料發揮想象,那些高高低低的積木也許是烽火臺前屹立的渺渺煙火,也許是孩子心目中的一抹磚石。最終合作完成心目中那雄壯的長城。
這樣,主題環境與區域環境的有機整合,不僅緊扣主題,而且使兩者交錯相融、渾然一體,最大限度地發揮幼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讓幼兒在適宜的區域情境中,玩起來,學起來。
我們都知道,幼兒年齡越小情感因素影響越大,所以在選擇與投放區域材料時,教師要有意識地以情境化的形式來為幼兒呈現區域活動內容,同時注意,一定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盡可能多的融入孩子經歷過的生活素材,讓他們在玩中學、學中玩,最終獲得情感上的快樂體驗。
例如小班,他們剛離開父母進入幼兒園,無論從心理還是生理,都是一個重大的環境轉變。而家是孩子們最熟悉的地方,也是最能感受到溫暖和安全的港灣。在主題活動《我愛幼兒園》中,教師在環創是注重的是溫馨和諧的感覺。同時盡量體現出熱鬧、豐富、充實、溫暖的感覺。如統一色調的娃娃家的床品、沙發等,在劃分娃娃家的區域時,也采用和孩子們實際家庭一樣的分布格局:有客廳、臥室、衛生間、廚房,孩子們猶如在一個真正的家庭中模仿成人的活動交往;在選擇娃娃家的家居用品時,選擇帶有孩子喜歡的動物圖案的布料做裝飾;在娃娃家的墻面上呈現孩子的家庭合影,;在選擇自己要當的角色時,墻面上已經掛上了孩子們最喜愛的圍裙媽媽、小頭爸爸,大頭兒子、女兒、爺爺奶奶等形象,孩子只需跟著自己的意愿自主選擇即可,讓孩子在家的氛圍中情緒得到緩解和放松,在游戲情景中再現生活經驗等。讓幼兒在自主的游戲中激發幼兒的學習動力,從而引發、持續較穩定的互動興趣。
我們常常倡導,童真、童趣,讓孩子做環境的主人。讓環境綻放美,幼兒感受美的同時,主動與環境“對話”,體驗互動的喜悅和成功的快樂。
在區域游戲開放的前期,幼兒有爭搶、推擠的現狀,我們嘗試選用容易被幼兒理解和操作的物品,來提示幼兒的進區人數。如教師用幼兒繪畫的5把小鎖子代表可進區域5人,幼兒選區域時,需要把自己進區域的夾子(上面有鑰匙標志)夾在區域卡上,還可以用照片張貼作為材料取放位置的告知提示等。
又如小班幼兒角色游戲,他們還處于獨自游戲和平行游戲階段。他們的游戲主題和角色均帶有不穩定的特點。常表現為看到別人玩什么,就扔掉自己手上的東西去玩別人的。孩子們常常不知道知己在做什么,目的性不夠強,沒有角色意識。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將角色游戲與區域活動融合在一起,教師與幼兒共同選擇了幼兒喜歡的小動物為不同的角色區域和學習區域設定為小動物的家,并在各區提供適量的掛牌,以去小動物家做客的形式入區,幼兒的角色意識增強了,在游戲中還引發了各種角色情景,如:入區時,孩子們會邊敲門、按門鈴邊說“某某小動物在家嗎?”,離開時,會與區域標志上的小動物說“再見”。一段時間后,發現幼兒進區常規相當穩定。
這種生動、形象、直觀且具有豐富的教育內涵的提示,能夠幫助幼兒了解游戲規則,養成良好的游戲習慣,保障游戲活動的自由、愉悅、有序開展,幫助幼兒學會關注他人,學習調整個體行為,提高其游戲的意向性。
開展區域活動時,良好的常規培養非常重要。活動開始,教師每次都對幼兒講解各區域常規要求,可在活動結束時,教師依然要花大量的時間整理收拾活動場所和器具。其實,教師可嘗試以自編兒歌、故事圍繞各區域活動常規要求引導幼兒進行區域游戲常規的培養,使幼兒在游戲化的情境中了解自己必須遵循的活動規則。如大班的整理自編兒歌:“來來來,大家一起來,說說你的開心事,說說你的好創意,有問題,沒關系,我們大家幫助你,幫助你!”
這樣,把區域活動寓于有情境、游戲之中,真正實現了主題活動與區域活動的優化整合,讓兩者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讓孩子們在活動中獲取新知,在操作中得到發展,在游戲中感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