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軍
(山東莒縣第二中學 276500)
高一物理中摩擦力的學習是一大臺階,摩擦力在大小、方向上都是最具有不確定性的,尤其是靜摩擦力的方向.這一節的內容對學生的思維品質有了較高的要求,是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要求,是從單因素的簡單邏輯到多因素的復雜邏輯的要求,實現思維品質的提升,需要教師通過典例進行有梯度的逐步引導,在橫向上從平面到斜面拓寬思路,提高分析、歸納、演繹的能力,在縱向上使問題逐步加深,提高學生判斷和推理的能力,學生在各種思維的碰撞過程中體會摩擦力大小、方向的判斷和計算,完成學習任務.
例1 木箱靜止在地面上.現用力推木箱,則木箱可能處于什么狀態?為便于學生的回答和理解,教師要精確設計問題,既能讓學生與經驗相關聯,還要用物理思維去思考問題.

若如圖1(1),木箱仍靜止,則木箱受到與F反方向的靜摩擦力;若如圖1(2),木箱沿著F方向運動,則木箱受到與F反方向的滑動摩擦力.初中就學到這兒,關于摩擦力矢量其他更理性、更本質的東西就是我們這堂課要解決的內容.
由例1得出的結論:木箱相對于地面靜止,木箱受地面給予的靜摩擦力;木箱相對于地面運動,木箱受地面給予的滑動摩擦力.啟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學生會舉出好多體會摩擦力的例子:手指摁在課桌上前推,甚至洗澡時搓身上的泥,學生的回答會讓你有意外的驚喜.師生共同討論體會摩擦力的同時,得出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物體間接觸、擠壓,是產生彈力的條件,只是從條件上看,物體間有彈力未必有摩擦力,但是物體間有摩擦力則一定有彈力.
在圖1中木箱在F作用仍靜止的狀態下受到的靜摩擦力的描述:物體在力F的作用下有相對沿地面向右運動的趨勢,所以地面給木箱一個沿地面向左的靜摩擦力.在圖2中木箱在F作用運動狀態下受到的滑動摩擦力的描述:物體在力F的作用下相對地面向右運動,所以地面給木箱一個沿地面向左的滑動摩擦力.對摩擦力方向的正確判斷最初來自于領會上面的精確描述,要讓學生找出摩擦力的施力物體,并找出物體相對于施力物體的運動趨勢的方向或相對運動的方向.在這里可以得出兩點:①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或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②摩擦力的方向平行于接觸面,在同一接觸面上的彈力和摩擦力一定相互垂直.要熟練地正確分析摩擦力,還要對“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和“相對運動的方向”做更深刻的理解.
相對運動趨勢方向就是物體間假設沒有摩擦時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從教學經驗來看,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如果不這樣點破,在以后解決問題的關鍵時刻,學生容易進入誤區.
例2 對靜止在斜面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


物體由于受重力作用而產生沿斜面向下運動的趨勢(沒有摩擦,物體將沿斜面下滑),斜面給物體以沿斜面向上的靜摩擦力,阻礙物體相對于斜面向下運動.在這里要鍛煉學生組織語言闡述產生摩擦力的能力,使學生深刻記住“相對”二字.分析完重力和彈力,就要特別說明物體受這兩個力不可能靜止在斜面上,開始把受力分析和物體的狀態相結合,有利于檢驗受力分析結果的正確性.
在例2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探討:若物體受到沿斜面向上的拉力,再分析物體受到的摩擦力.F足夠小,物體會仍有沿斜面向下運動的趨勢,斜面給物體沿斜面向上的靜摩擦力,如圖2(2);F足夠大,物體會有沿斜面向上運動的趨勢,斜面給物體沿斜面向下的靜摩擦力,如圖2(3);進一步分析,則物體與斜面間的摩擦力可能為零.通過分析發現:物體間靜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有可能發生變化.本題一定和生活經驗想聯系,建議受力分析時按先重(力)后彈(力)再摩擦(力)的順序,尤其靜摩擦力,一定要最后分析.
例3 物體與傾斜的傳送帶一起(相對靜止)勻速運動物體相對于傳送帶靜止,由于受重力有相對于傳送帶向下運動的趨勢,所以傳送帶給物體一個沿傳送帶向上的靜摩擦力,如圖3,物體受力平衡.由此例可以看出,運動的物體也可以受到靜摩擦力.以傳送帶為參照物,物體是靜止的,但是以地面為參照物,物體是運動的,靜摩擦力阻礙了物體相對于傳送帶的運動,但是物體運動(參照物為地面)的動力.
例4 如圖4(1)A、B疊放在一起,A用繩子與墻連在一起,用力F將B從A下面抽出,請對B抽出過程中的兩物體受力分析.

A靜止,除了受重力和支持力外,因其相對于B向左運動,所以B給A一個向右的滑動摩擦力Fu,因為A受到向右的滑動摩擦力,所以繩子張緊,給A向左的拉力F.從A的受力可看出靜止的物體可以受滑動摩擦力.B除了受重力和地面給的支持例外,還受到A給予的壓力,A給B水平向左的滑動摩擦力Fu和地面給B的滑動摩擦力Fu′.A、B受力個數與B是否勻速抽出無關.引導學生按先重后彈再摩擦的順序受力分析,養成良好的習慣.
例5 如圖5(1),課本靜止在桌面上,將橡皮放在上面,用力拉課本,試分析課本和橡皮可能的運動狀態及其受力情況.

若A、B一起向右勻加速運動,B在力F的作用下加速,而A由于具有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故相對于B有向左運動的趨勢,B給A一個水平向右的靜摩擦力Ff,A受力如圖5(2).B除了受重力和彈力外,首先考慮A給它的反作用力Ff′,再考慮地面給它的滑動摩擦力,B受力如圖5(3).若A相對于B向左滑動,則需將5(2)和5(3)中的Ff和Ff′改成Fu和Fu′,因為A、B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摩擦力為滑動摩擦力.就A而言,無論Ff還是Fu都是A相對于B相對運動的阻力,卻是A相對于地面運動的動力.
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或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不對這句話進行深刻的剖析,學生在判斷摩擦力方向時,大部分通過做題經驗來進行,這樣降低了學習效率,更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不利于學生學習.本文的五個例題,很好的詮釋了摩擦力方向的判斷和討論:①摩擦力的方向平行于接觸面,與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或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②靜止的物體可能受到滑動摩擦力,運動的物體也可能受到靜摩擦力.③摩擦力一定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但可能是物體運動的動力.典例很好的幫助學生對摩擦力方向的理解,在教學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學生在做題時能在課堂例題中找到線索和依據,便于學生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