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燕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羅塘高級中學 225500)
弗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在數十年的應用中表現出對課堂教學細節進行分析的異乎尋常的技術性功能.然而,不同時期的課堂具有不同的情景和特點,不同的學科也具有不同的性質和要求.在研究的過程中,寧虹,武金紅,劉程程等許多學者都對其作了適當的改進.其中,顧小清和王煒提出基于信息技術的互動分析編碼體系ITIAS;方海光,高辰柱等人提出了改進型弗蘭德斯語言互動分析系統(簡稱iFIAS);閆君提出了基于化學課堂及信息技術的互動分析編碼系統(簡稱CCITIAS).
表1改進型弗氏互動分析編碼系統

筆者在分析了CCIFIAS、iFIAS、ITIAS三種改進型弗氏互動分析編碼體系的優缺點后,以iFIAS為主體,加進化學實驗、多媒體技術兩點,制定出如表1改進型弗氏語言互動分析的編碼系統.
筆者對許國霞老師執教的獲獎錄像課例“金屬鈉的性質和應用”采用改進型弗氏互動分析系統進行定量分析.采用改進型弗氏互動分析編碼系統中的編碼,每3秒記錄下課堂上的師生行為.將得到的編碼按每一個編碼分別與前一個編碼和后一個編碼結成一“序對”的方式組成序對,形成錄像課例的分析矩陣見表2.
表2錄像課例的分析矩陣

利用以上分析矩陣可以進行常規的弗氏應用即:評價課堂的結構類型、教師的教學傾向及教學風格、課堂的學習氛圍、教師提問的創新程度等.但各項公式的數據代入有一定的變化.如:教師語言行為編碼為1~7和13(教師操縱多媒體技術)、14(教師演示實驗).學生的語言行為編碼包括8~9和15(學生操縱實驗)、12(有益于教學的沉寂).除此之外,改進型弗氏編碼系統還可以應用于評價課堂的實驗化程度及課堂的信息化程度.
(1)課堂的實驗化程度
改進型弗氏編碼系統中,14代表教師演示實驗,15代表學生操縱實驗,實驗比率=(97+89)/997=18.7%,即有五分之一的時間用于操縱實驗.體現了化學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特點.在實際的課堂上,學生的實驗總伴隨著討論.因此,學生實驗與討論應作為整體研究.分析矩陣中10-15、15-10兩個單元格表示學生分組實驗及互相討論,反映學生課上自主實驗的情況.此課例中,學生自主實驗時間約為:79+81=160,160/997=16.1%,45 mL×16.1%=7.2 min.
(2)課堂的信息化程度
改進型弗氏編碼系統中,13代表教師操縱多媒體技術.教師操縱技術的比率=62/997=6.3%.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主要表現在:播放視頻、使用PPT展現教學內容.而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在使用PPT的同時還會有講解、提問等行為發生,編碼記錄不太準確,一般的公開課PPT的展示是貫穿整個課堂的.因此比率有待商榷.但矩陣中13-13單元格表示教師連續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如:放視頻錄像.其次數為40.40/997=4.0%,即教師播放近2 min的視頻幫助教學.
在不改變原始弗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的基本構成的基礎上,結合學科特點、時代特點對弗氏系統做適當的改進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采用本研究改進后的編碼進行分析不僅可以使原始的弗氏應用公式更科學,還可以分析課堂的實驗化程度和信息化程度.本研究在iFIAS的基礎上再進行改進,以期為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評價提供更為合理的定量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