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電子商務和互聯網金融進入人們的視野并越來越被現代人廣泛使用。但是農村地區由于地理條件,文化水平的影響使得農村地區金融發展相對滯后。本文通過對農村地區金融發展的概述,對互聯網環境下的農村金融發展提出建議,旨在調整金融管理結構,促進經濟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 金融 農村地區
一、互聯網金融概述
互聯網金融將原本受到傳統金融中介限制的資金借貸變的更為方便,同時資金融通的方式更加多樣化。在投融資中,直接融資有眾籌融資(人人投)、P2P借貸(人人貸)個人之間通過網絡直接借貸;間接融資上有網絡銀行(微眾銀行)、阿里小貸、京東白條等也有傳統的網上貸款。在金融服務板塊,有網絡證券(E-trade)、網絡保險(眾安保險)、網絡理財(招財寶、余額寶);第三方支付(支付寶)、數字貨幣(比特幣)、風險定價(大數據征信)等。
從中國產業信息網的2015年到2020年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趨勢報告中指出;互聯網金融產品與金融服務使用率達到62%,已有六成以上的人在使用互聯網進行金融交易。中國各類互聯網金融產品(服務)的網民認知度分布中,“第三方支付”的網民認知度最高,占比76.3%,其次為“在互聯網渠道的金融產品銷售”與“P2P個人借貸”,分別占比41.9%與39.3%。2014年,超過六成的互聯網金融用戶以每月固定收入投資于互聯網金融產品,占比64.3%。18.3%的用戶投資資金來自于“其他理財資金轉移”。
但是從調查中可以看到,大部分的互聯網金融工具使用者都是城鎮居民,在農村的使用率不及一成。這就需要加大推廣力度,促使農村居民轉變思想,改善農村金融格局。
二、農村地區發展互聯網金融的優勢
農村金融和互聯網有機結合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傳統金融方式如果農民貸款審批程序較為繁復,資金結算需要時間長。互聯網金融作為傳統銀行金融的補充手段,利用互聯網技術,在資金結算上更為方便高效,有助于農民的貸款獲得。相對傳統金融信貸,互聯網金融運用于農村地區有跨地域、門檻低的特點,可以彌補傳統金融業在農村地區覆蓋面少的缺點,為農村地區的小微企業以及基層農民提供便捷融資渠道。
鑒于此,很多投資者看到農村地區發展互聯網金融的潛力與機遇,在農村地區開始實行互聯網金融交易。例如專注于農業互聯網金融的產品——惠農聚寶,面向第三方機構,聚集資金以小額分散控制風險,主要助力于以農業生產為核心、結合上下游產業鏈,服務三農,惠及城市的農業產業鏈金融模式。在資金審核上會實行實地農業生產考察,規范化操作,保證在平臺上的資金安全高效,為投資者提供安全靈活的理財方式。使得互聯網金融在農村地區進一步發展起來,農民在資金借貸上選擇增加。
三、農村地區互聯網金融發展風險控制是關鍵
互聯網金融在農村地區推行困難,主要因為農村的生產方式集約粗獷,農民在生產上很多時候靠天吃飯,天氣好高產,遇上災害損失嚴重。從傳統金融業借到的資金不善于利用,技術層級低,導致收益不明顯,借貸歸還難。
對于互聯網金融在農村地區的發展,最主要的還是在風險管控上。首先借助互聯網大數據的優勢,進行農戶生產狀況調查,做經營狀況和生活狀況的分析,確保降低可能出現的違約類的壞賬。對比不同類型的農戶原生產水平,對其做風險評估,按照生產能力、抗災能力、價格影響等進行分類,劃定風險等級,實行差額貸款審批。
其次互聯網金融作為中介平臺,將農戶與農業經銷商很好的聯系起來。農戶借款大多數都是買生產工具與資料,在經銷商處賒賬購買,經銷商需要承擔一定風險。有互聯網金融借貸平臺的介入,類似于第三擔保人的作用,為還款提供保障,切實服務農民的生產經營。
第三、國家對農業、農村、農民三農發展實行了多種補貼補助政策。比如取消各種農業稅,進行種糧補貼(安排補貼資金140.5億元),農資綜合補貼政策,良種補貼(補貼資金203.5億元),機器購置補貼;并且有價格上的支持(最低收購價、臨時收儲、目標價格)。在互聯網金融借貸中出現風險,農業補貼政策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或降低風險。
最后在銷售環節上要把控風險。放出貸款,在農民使用資金發展生產時提供一些專業的技術指導,在后期的農產品銷售上可以結合互聯網的信息數據優勢,實現線上線下一同銷售的模式,最大程度的獲取市場信息,解決因為信息不暢引發的農產品滯銷問題。利用互聯網平臺,從產業鏈的最終端解決農村地區收入不穩定的狀況,迎合市場經濟,促進農民收入。
四、對農村地區發展互聯網金融的建議
加強農民的金融資本管理意識,引導互聯網金融交易。由于農村地區和城鎮地區的地理區位、交通便利程度、人們受教育的程度上的差別,使得農村地區在金融資本管理上缺乏主動意識,儲蓄量不多,不懂得投資,收益只能維持基本支出,導致只能依靠傳統銀行借貸去發展自身的農業生產。但是受到資金量和審批限制,很多農民沒辦法得到貸款。所以應該加強農民的金融資產管理意識,借用互聯網金融的優勢在農村發展資金借貸,引導農民接受電子商務平臺。讓有條件的農村可以利用合法互聯網平臺進行風險小的投資融資活動。
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對農村地區互聯網金融進行有效監管。政府在金融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上向互聯網金融傾斜,給予資金政策支持,并加強監督力度。電子平臺如果沒有有效地監督機制會出現數據泄露,電子詐騙等風險。要想確保互聯網金融有效服務農村,需要政府的加大監管。同時互聯網平臺對資金的流動實時監控加強自身的風險控制。按照嚴格的手續進行貸款審批,真正助力三農發展。
隨著交通的便利,科技的深入,互聯網已慢慢進人農村地區。在政府加大農村投入的背景下,引導互聯網金融平臺進入農村,為農民帶來新的投融資方式,無疑將會有助于農民發展農業生產,打造完整的產業鏈條。縮小城鄉差距,完成脫貧目標,實現逐步富裕。
參考文獻
[1]農村金融改革:反思、偏差與路徑校正[J].張樂柱,曹俊勇.農村經濟.2016(01).
[2]論互聯網金融背景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創新發展策略[J]. 葉萬全.經濟研究參考.2015(29).
[3]互聯網金融有助于實現農村金融普惠[J].朱迎,劉海二,高見.新金融.2015(02).
[4]互聯網金融對農村金融的啟示[J].劉志平.中國金融.2015(03).
[5]我國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李國英.中州學刊.2015(11).
課題項目:湖北民族學院科技學院校級課題“新形勢下民辦高校經濟金融專業本科教學研究”(項目號KY201703);課題項目:鄂西生態文化旅游研究中心項目“民族地區農村金融發展研究”(項目號JDZ201615)。
作者簡介:周嚴敏(1990-),女,漢族,湖北宜昌人,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與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