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就是要通過治理主體的多元和治理手段、方式的多元,努力構建政府治理、社會調節、居民自治等‘多元互動的生動局面”。按照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在“楓橋經驗”50周年時的重要批示精神,檢察機關應當充分發揮檢察職能,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在新時代下加強社會治理創新。
關鍵詞:“楓橋經驗”;社會治理;檢察機關;創新思路
中圖分類號:D926.3;D6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29-0137-02
作者簡介:陳林(1984-),男,漢族,碩士研究生,名山區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檢察科員,研究方向:法學。
一、“楓橋經驗”的內涵和意義
(一)“楓橋經驗”的內涵
1963年,浙江楓橋提出并在實踐中取得成效的“依靠和發動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工作方法得到黨中央的肯定,該做法得以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推廣和學習,“楓橋經驗”自此誕生。但是“楓橋經驗”發展至今50余年,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內涵界定,各界學者按照不同的標準從不同的角度對“楓橋經驗”的內涵進行了歸納總結,在筆者看來,“楓橋經驗”的內涵需要包括歷史性、發展性和效能性,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楓橋經驗”與時俱進,內涵不斷豐富和發展。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楓橋經驗”成為全國社會綜合治理的學習典范,各地結合當地實際。因此筆者認為,可將“楓橋經驗”概括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人民群眾為主體,結合本地實際合法有效化解基層矛盾實現地方安定和諧具有可借鑒意義的且隨時代進步而進步的一種社會治理模式。
(二)“楓橋經驗”在社會治理中的意義
社會治理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民政府及其他社會主體(社會組織和個人),為實現中國社會的合理運行和協調發展,依法采取的一系列理念、手段和方法,各社會主體平等參與對社會事務、社會組織和社會生活的規范和管理,從而實現在社會運行和發展中促進社會發展,減縮社會代價。
其一,“楓橋經驗”契合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變化。新時代要求在社會治理格局上要充分整合社會各種資源,調動社會多主體的參與積極性,共同參與到對人民群眾的服務和對國家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過程中,努力實現中國社會新時代下的共建共治,共建共享社會主義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從而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而“楓橋經驗”的內容之一就是鼓勵大眾充分發揮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實現共治共享。
其二,“楓橋經驗”契合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意味著發展應當為了人民,發展也應當依靠人民,發展成果更應當由人民共享。“楓橋經驗”也與中國共產黨“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的本質要求一脈相承。中國社會多年發展的歷程表明,“楓橋經驗”是黨的群眾路線的一次成功實踐。“楓橋經驗”自產生起,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新時代下的“楓橋經驗”更是堅持以人民安居樂業、共享富強文明社會為目標,充分發揮中國共產黨作為人民政黨的政治優勢,堅持群眾路線,依靠、發動、組織群眾,參與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營造社會主義社會和諧安定的良好社會局面。
其三,“楓橋經驗”契合新時代中國社會治理理念。實現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社會治理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是“楓橋經驗”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適應中國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要求,按照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發展好“楓橋經驗”,創新群眾工作方法,讓人民群眾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來,才能推動我國社會治理的合理進行。
二、檢察機關在社會治理格局中的職能作用
檢察機關是憲法規定的法律監督機關和公訴機關,是踐行中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重要政法主體,也是我國社會治理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檢察機關在社會治理格局中的職能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打擊犯罪的職能。打擊犯罪是檢察機關的主要職能,是檢察機關參與社會治理的主要方式,也是檢察機關落實其他社會治理措施的基礎。檢察機關作為懲治犯罪、維護社會治安的政法機關之一,擔負著維護社會穩定、保護人民人身財產安全的重要職責。
(二)法律監督的職能。檢察機關作為憲法規定的法律監督機關,對堅持和維護社會主義的法制原則負有重大職責,主要是運用行政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等法律賦予的各項監督權力,為實現司法公正的目的,保障法律的統一正確實施,依法對審判機關、行政機關進行法律監督,促進司法公正,規范依法行政,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為社會治理順利實施提供法治保障。
(三)檢察調處的職能。檢察機關在依法履行法律監督職責過程中,充分利用檢察信訪、控告、申訴等職能,充分了解并合理解決人民群眾的訴求,依法收集社會不穩定因素線索,息訴罷訪;全面貫徹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對輕微犯罪做好教育挽救感化工作,幫助犯罪人重塑社會角色,讓他們正常融入到社會生活中。依托控告申訴、民事行政檢察職能,利用社會救濟方式,解決人民群眾實際困難。
三、檢察機關在新時代下參與社會治理的創新思路
(一)明確目標,以檢察職能做好社會治理法治保障
1.嚴厲打擊侵害人民人身財產犯罪,做好犯罪預防工作。檢察機關堅持以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犯罪為導向,加強與偵查機關、審判機關等有關部門的溝通與協作,重點懲處盜竊、搶劫、故意傷害、搶劫等嚴重危害人民人身和財產安全的刑事犯罪活動,確保平安穩定的社會環境。
2.依法履行法律監督職能。作為法律監督機關,檢察機關要充分發揮監督職能,依法對審判機關、行政機關進行法律監督。通過庭審監督、刑事執行監督、民事行政監督等監督形式,對刑事訴訟、行政訴訟和民事審判活動進行監督,促進審判活動和行政行為的依法進行,有效維護法律的尊嚴和權威,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利的實現。
3.依法開展控告申訴、舉報和信訪工作。檢察機關應當結合當地實際,積極開展“楓橋經驗”的實踐和創新工作,妥善處理涉法信訪案件,積極了解和解決信訪人的訴求和困難,加強同其他職能機關的溝通協作,認真做好化解矛盾和息訴罷訪工作,力爭減少或杜絕當地涉法信訪案件的發生,防止矛盾糾紛激化。
(二)加強社會管理機制創新,推動社會矛盾化解
一是加強檢察環節社會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機制建設。結合公訴、偵查監督、民事行政辦案中體現的趨勢定期分析社會穩定形勢,加大對重點社會矛盾糾紛的關注度,爭取實現把不穩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狀態。二是加強執法辦案風險評估預警機制建設。對一些重大敏感、涉眾數量較多、社會關注度高等可能引發社會風險的案件在作出處理前,及時進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定合理合法的應對預案。三是加強檢調對接工作機制建設。加強同行政機關、審判機關調解部門的溝通交流,充分利用“大調解”格局,對一些符合調解的案件,積極采取調解、和解的方式進行處理。
總之,檢察機關始終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充分發揮檢察職能,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在“楓橋經驗”50周年時的重要批示精神,打造‘楓橋經驗升級版,積極參與到平安中國示范區建設中來,讓廣大群眾收獲更多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
[參考文獻]
[1]張勇.對檢察機關參與社會治理創新的思考[J].楚天法治,2016(12).
[2]任建通,馮景.糾紛解決與基層社會治理——以“楓橋經驗”為例[J].社會科學論壇,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