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第八中學附屬小學 程巧遇
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旨在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豐富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在此背景下,教師應認真分析教學內容和學情,探索有效的方法開展教學活動,并重視師生溝通,為數學課堂注入情感,使得數學課堂氛圍活起來。
落后、傳統的教學理念開始慢慢退出教學的“舞臺”,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思想涌現出來。數學教學目標不只是掌握數學公式、數學概念等,而是要著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以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找規律”為例,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熊大、熊二為了阻止光頭強破壞森林而建造的圍墻圖”圖片,讓學生自己觀察,找一找圍墻的排列規律。有的學生回答圍墻的顏色有規律;有的學生卻回答圍墻上面的數字有規律。接著繼續問:你們是否能按照圍墻的規律將圍墻修得再大一些呢?本節課中,教師靈活設計課堂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進一步掌握找規律的方法。
數學教學中,問題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教師該如何運用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呢?通常,教師應創設問題情境,在具體的情境中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并運用數學思想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增強學生核心素養。
以人教版一年級下冊“分類與整理”為例,課堂上,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在情境中深入理解分類的含義。教師利用多媒體呈現出一幅圖片,并提問:你們知道這幅圖片是誰嗎?哪一位學生能說出她的名字呢?學生紛紛舉起了小手,說:是小豬佩奇。“小豬佩奇今天要帶我們去森林里玩,玩的第一站就是超市。”隨后,課件呈現出兩個文具超市,教師問:同學們,你們喜歡哪一個超市呢?為什么?學生回答:第一個超市太亂了,東西擺放亂七八糟,什么東西也找不到。第二個超市就不一樣了,它的排放整齊,想買什么東西都能快速找到。教師:你們剛剛分析對比了兩個超市,這兩個超市的不同在于是否對商品進行分類,將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叫作分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分類。問題情境中,學生直觀、形象地掌握了分類的概念,還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學習的趣味性。
興趣在學生學習中占據至關重要的位置。當前,新的教育形勢下,要想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關鍵在于激發起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當學生學習興趣被激發起來時,他們真正參與到教學中,凸顯他們的主人翁地位,并為自主探究學習提供了前提條件。課堂上,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借助問題吸引學生的眼球,使學生自主參與到學習中,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以人教版一年級下冊“100以內數的認識”為例,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自主數數,即從1數到10。那么是否有同學能從1數到20呢?如果要從1數到100,有沒有學生能做到呢?老師拋出了教學問題,讓學生分析從1到10、1到20、10到20的特點,并試著自己從1數到100。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他們不再是機械地數數,而是有規律地數數,這強化了學生的記憶,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探究能力與創新能力。
傳統的數學課堂是“單向的”,一般情況都倒向于教師的“教”,忽視了學生的“學”。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行,數學課堂應該是“雙向的”,既重視教師的“教”,還要重視學生的“學”,只有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才有助于拉近教師與學生間的距離,學生在課堂上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要放開自身的思維、思路,從多個立場上分析、思考數學問題,這樣的數學課堂效率自然會提高。教學并不等同于告訴,學生應該自主體驗、自主思考、自主感悟,探索到不同的數學知識,總結出不同的學習方法。
以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認識圖形(二)”為例,教師事先從生活中找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圖形,并通過觀察實際生活中的圖形,使得學生知道這些常見圖形的名稱,并能識別這些圖形。隨后,教師讓學生從生活中再找到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圖形,這樣的課堂給了學生表現自我的機會,還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提升了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總之,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數學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當學生具備了數學核心素養后,這既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數學素養,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數學本身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講解數學理論知識時,要將其寓于生活情境中,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