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市四甲初級中學 肖紅健
學習數學知識是對實際問題由感性至理性、由現象至本質的認識、反映及概括,反思則是一種有效的思維活動,屬于數學思維的核心。培養初中生的數學反思能力,可以讓他們大膽質疑、獨立思考。初中數學知識具有極強的邏輯性,內容乏味枯燥,只有學生不斷研究分析,強化他們的數學反思能力,才能夠學習好數學知識,進而實現實效數學課堂的構建。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想通過培養學生反思能力實現實效數學課堂,教師首先需從課前預習環節著手,采用多樣式的預習活動引領他們了解新知識,為課堂學習做好鋪墊工作。數學知識的學習本來就是一個慢熱過程,預習屬于這一過程的開始階段,初中數學教師應注重課前預習環節的指導,培養學生的反思習慣,為實現實效數學課堂做準備。
例如:在教學“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的教學中,教師精心預設課前活動,為學生呈現預習提綱,設置預習問題,他們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自主反思。先要求學生自主回顧有關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識,問題:一元二次方程的定義是什么?一般形式是什么?一個數的平方根是什么?再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在合作、探究中求下列幾個方程中x的值:x2=4,3x2=9,(x+1)2=16,(2x-2)2-9=0。最后思考:如果(x-m)2+n=0,那么n的取值范圍是什么?討論:直接采用開平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有什么特點?在預習提綱的引領下,學生初步認識到如果一元二次方程的一邊是未知數的平方或含有未知數的一次式的平方,另一邊是一個非負數或完全平方式,就可以直接采用開平方法求解,不過要注意取正、負兩個平方根。
上述案例表明,教師高度重視學生的預習過程,提升他們討論、合作的參與度,使其以有所感悟和獲得為基礎設計問題,引領學生思考和交流,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
在新形勢背景下的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需關注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提倡他們走出課堂自主學習數學知識,拓展學習氛圍,把數學思維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增強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提升他們的反思能力。同時,教師應耐心指導學生觀察和體驗生活,采用生活的眼光探究數學知識,并利用所學內容嘗試解決生活問題,做到學以致用。
例如:在“平均數”的教學中,教師先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示生活中各種比賽打分的場景圖片,如體操比賽、唱歌比賽、演講比賽、主播比賽等,要求學生運用小學階段學習過的平均數知識進行分析,知道它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平均水平,順利導入新課——在實際問題情境中進一步探討平均數的統計意義,了解它們在數據分析中的作用。接著,展示本校教師的身高和年齡數據,讓學生自主討論如何計算平均年齡和身高,他們將會想到多種方法。教師總結:日常生活中,常用平均數表示一組數據的“平均水平”。在課下,教師可結合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布置一些實踐性作業,要求他們利用課余時間搜集家庭每個月的電費、水費數據或者是考試中的各科成績,把這些數據統計下來,計算平均數,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和技巧,鍛煉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上述案例,通過對生活化實踐教學方法的應用,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意識,還可以培養他們的反思能力,使其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反思方法,推動高效數學課堂的實現。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需要從培養他們的反思意識切入,注重將知識傳授和反思教學有機整合,促進數學課堂的高效性。營造特殊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發現、分析與解決問題。所以,教師應積極創設課堂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鼓勵他們主動發言和積極思考,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強化他們的反思意識。
例如:在教學“探索平行線的性質”時,教師可先要求學生找出在校園、教室或生活中可以看到的平行線,且說明平行的理由,并創設問題情境,采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輕軌和伸縮門的視頻,讓學生獨立思考,抽象出數學問題,由小組代表將個人想法在班內交流。由現實中的實際問題入手設置問題情境,引出新問題,為學生將新知識納入自己的認知體系做好鋪墊,讓他們談理由則是為公理的得出做鋪墊,并激發其強烈的求知欲望。接著,教師帶領學生作出兩條平行直線a、b被第三條直線c所截,標出所得的8個角,提問:你們能借助圖形分析如果已知兩條直線平行,同位角有怎樣的數量關系嗎?那么內錯角、同旁內角又各有怎樣的數量關系?鼓勵他們運用多種方法進行探索和研究,準確找出同位角、內錯角和同旁內角,分別進行討論,并得出正確結論。
如此,通過特殊的情境引出新課題,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利用動手操作畫圖、度量角度等活動,調動他們積極踴躍地參與課堂學習,在獨立思考、小組交流中使反思意識得以強化。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是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自身需要,經常組織學生反思有利于思維的開闊,增強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教師可以靈活采用課前預習、生活教學和營造情境等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掌握反思技巧,進而形成良好的反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