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市厚德學校 黃 芳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學生能從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尤其農村小學學生的知識面比較窄,學校的教學設施設備相對落后,所以教師應該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熟悉的問題情景,讓學生在歡愉的情景中理解和學習數學知識,感受到其實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提高課堂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創設有效的教學情景呢?下面,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故事情節,誘導學生置身于故事情景中,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數學教學中,適時地給學生營造一個故事情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有利于學生發現問題,探索新知。如在教學“最小公倍數”時,我是這樣創設教學情境的:從前,在美麗的湖邊上有一個小漁村,村里住著一老一少兩個漁夫。有一年,他們從4月1日起開始打魚,并且每個人都給自己訂了一條規矩。老漁夫說:“我連續打3天要休息一天。”年輕的漁夫說:“我連續打5天要休息一天。”有一位遠道的朋友想趁他們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他們,同時想享受一次新鮮美味的魚宴。可他不知道選哪個日子去才能同時碰到他倆,同學們,你們能幫他選一選嗎?這樣以故事入手,有趣的故事情境立刻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有利于學生在情景中發現問題,學習新知。
問題是思維的出發點,有了問題才會去思考。良好的情境創設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手段,創設情境時,要緊扣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起思考。例如:我在教學“圓的面積”時,設計了這樣的“激情導入”: 一只羊被它的主人用一根長5米的繩子拴在草地上,問小羊能夠活動的范圍有多大?小羊能夠活動的最大面積是一個什么圖形?如何求這個圖形的面積呢?這個時候學生對我提出的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這種強烈的認知沖突觸發了他們想弄懂問題的決心。他們通過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研究探討,明白了圓的面積的計算方法,使學生把數學學習作為一種樂趣,從而學到了數學知識。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處處是數學。小學生學習數學是以自己經驗為基礎的一種認識過程,所以要把數學與生活經驗密切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數學的頭腦去觀察生活,觀察身邊的事物,學會思考。例如,教學“乘法的初步知識”時,我創設了一個分鉛筆的生活情境:分鉛筆給5個同學,每人分3支,一共要分多少支?學生很快可以列出算式3+3+3+3+3=15(支),再把鉛筆分給10個同學,每人分3支,一共分多少支?怎么列式?學生會認為算式很長,很難計算。這時,我又提出:如果這樣分給全班的40個同學或全校的2100個同學,那計算就會更麻煩,怎么辦呢?有更好的辦法解決嗎?這樣在學生心中產生了懸念,使學生產生探索新方法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欲望。
良好的課堂氛圍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至關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中通過多種方式,努力營造自由、民主、合作的課堂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合作交流情境,營造和諧輕松的教學氛圍,有利于師生間、生生間的情感和信息交流,能夠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因此,教師應激勵學生去思考,放手讓學生自己做主。例如在教學“圓柱體的表面積”時,我就利用了學生愛實驗不愛計算的特點,將圓柱體的數據設計成能夠口算的簡單數,要求學生分小組動手將圓柱體的側面展開、觀察,合作交流得出圓柱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然后口算出多個圓柱體的表面積。又如在講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法則時,由于這一法則的要點比較多,學生討論時不可能由一兩個討論題就能解。因此,可以設計如下討論題:(1)除數是整數的除法是按什么法則去除?(2)商的小數點如何處理?(3)如果除到被除數的末尾仍有余數,怎么辦?(4)如果被除數的整數部分不夠商1怎么辦?(5)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很容易在哪些地方發生差錯?學生把上面5個討論題解決了,本課的教學目標也達到了。這樣的課堂教學,改變了教師主宰課堂,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況,提升了教學的效果。
隨著課堂改革的不斷深入,情景創設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它可以使學生更容易掌握數學知識,而且可以“以景生情”,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數學內容的情感,使原來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富有情趣。因此,教師必須精心創設情景融入課堂教學,讓情景教學成為課堂教學的潤滑油、催化劑,讓農村小學生也喜歡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