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薩市城關區雪小學 朱興華
數學是一門研究數字、構造、空間以及邏輯等概念的學科,小學階段的數學更主要的任務是教育學生懂得以數學的眼光去了解生活、以數學的語言去詮釋世界,在學生算術能力、推理能力以及發散思維能力等方面的培養上大有裨益。但是傳統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已然進入了瓶頸期,教學手段薄弱、課堂結構固化、教學效率低下等問題嚴重阻礙了小學數學發展。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分析教學現狀,優化課堂結構,正確使用信息化電教設備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質量,提高課堂時間利用率。
為確保信息化電教設備能夠完美滲透到小學數學課堂,改觀傳統“師講生聽、師問生答”式教學理念首當其沖。首先,電教課堂上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與對課堂角色的定位均迥異于傳統課堂。電教課堂上,學生知識的獲取不能單單通過教師的諄諄教誨,更應該需要在教師合適的引導下,結合電教設備幫助,通過自身探究并與其他學生交流合作獲得。其次,教師必須將課堂的重心從教師轉移到學生,以培養學生“會學、愛學、樂學”的學習習慣作為最終教學目標。平衡“教師、學生、電教設備”三者關系是保證電教課堂的另一個核心。信息化電教設備雖然可以極大程度上減輕教學工作負擔,但是并不能真正替代教師作用,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與小學生心理特征探究把握電教設備在課堂上的比重。電教設備介入傳統課堂通常會帶來兩種極端情況:第一,教師過于依賴電教設備,一切教學活動圍繞電教設備展開,弱化了教師與學生本身的作用,不但沒有充分發揮電教設備特性來豐富教學手段,僅僅是使用PPT課件代替了傳統黑板與板書,無異于照本宣科,是一種不明智、不負責、不推薦、喧賓奪主的教學模式。第二,教師對電教設備不重視與不熟悉,依舊使用傳統教學方法,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傳統課堂教學效率低下、課堂氣氛枯燥的問題。
解決任何一個機構的運轉效率問題都必須從“生產工具”與“運行模式”兩個層次著手,大到國家工具,小到教學課堂都不例外。所以為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必須堅定以“電教設備”作為新時代小學課堂生產工具,并選擇恰當的“運行模式”,即改變傳統固化的教學策略,以激發學生學習欲望為宗旨,充分發揮電教設備特點,豐富教學技巧,做到課堂趣味化。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的相關知識點時,我不會如傳統數學課堂上一般直接向學生介紹圓的計算面積公式是如何發現、如何推導的,而是充分發揮電教設備的互動特性,鼓勵學生自行探究推理圓面積計算公式,加深印象。首先,我會指導學生使用多媒體設備中的CorelDRAW X4 SP2軟件繪制一個直徑為20cm的圓,然后鼓勵學生分組討論從何處著手計算面積。在學生一籌莫展時,提示學生將圓分割為同等大小的類三角扇形,然后學生再合作將若干扇形拼接成一個類平行四邊形,最終得到S圓=S平行四邊形=dh=1/2Cr=πr2。
調研發現,傳統一節課四十五分鐘完全集中于知識傳授的教學策略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究其原因無非是天性活潑的小學生在課堂后半段容易心猿意馬,對學習感到疲憊感與抵抗欲望。目前國際上流行的解決該問題的思路除了上述豐富教學技巧的策略之外,數“微課”模式最行之有效。“微課”一詞由英文“Microlecture”翻譯而來,分為Micro(微觀、小型)與lecture(演講、教導)兩部分,所以“微課”按照字面來理解就是微型課堂的意思,是一種以教學視頻為主要手段的教學模式。對于教師層次而言,微課能夠最大程度上降低教學工作量,要求在備課、授課與總結三個部分更具有針對性和層次性。對學生層次來說,允許根據學習愛好與知識水平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案,使幾千年前孔夫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成為可能,不僅同時滿足學生預習、學習、復習、練習四個層次的需要,更能促進學生形成“愛學、會學、樂學”的學習習慣。例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的相關內容時,我會將課堂分為兩個階段:第一,“視頻講解微課”。首先通過一則短片向學生闡述人民幣的作用與分辨,再通過“人民幣的發展歷程”來開拓學生的眼界。第二,“游戲微課”。游戲中要求學生分批次扮演水果小販與顧客,規定芒果4元/kg、香蕉3.5元/kg、橘子5元/kg,并為每位學生分發20元仿真貨幣。“顧客”隨意購買三種水果,要求小販在20秒內計算應找零錢,三輪過后,小販與顧客身份互換。新穎的教學方式既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又增加了學生對教學新內容的印象。
數學教學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活動,傳統固化教學模式愈發羸弱,圍繞電教設備進行的全新高效小學數學課堂方興未艾。新式教學策略的推廣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廣大教師長期持之以恒的探索和改善。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教師要敢于改革傳統教學方案,充分發揮電教設備特長,注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和個性化發展,真正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推動小學數學教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