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貴賢
(江蘇省張家港市樂余高級中學,江蘇張家港 215621)
筆者一直試圖探索新的古典詩詞教學路徑,在教學實踐中逐漸確立了先“道”后“技”的教學思路,即先側重培養學生對詩歌情感的感受能力、共情和共鳴能力,觸摸詩詞作者善感優美的心靈。在此基礎上,再側重學生詩歌鑒賞題目的訓練。
在每一個階段,都堅持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自主性,由學生自選文本、自備講義、小組討論,用詩詞大會、詩詞改編、紀錄片薈萃等多樣化形式展開課堂。在這樣的理念和課堂模式下,學生在詩歌鑒賞方面獲得了長足進步。本文將對近幾年語文古典詩詞鑒賞教學策略進行初步整理,分別從教學思路和課例兩個層面展開論述。
高中各級段的詩歌鑒賞教學要體現層次性,筆者把古典詩詞鑒賞教學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高一和高二上學期,重激發興趣,對各題材類型、各名家經典作品進行充分的接觸,引導學生建立一個古典詩詞庫,由學生取名,最終筆者教學班級的詩詞庫被命名為《最美的偶遇》。在詩歌教學上,由教師解讀轉向學生解讀,由教師輸出轉向學生輸出,由死抓試題轉向興趣培養,由學生被動接受轉向能讓學生建立成就感的自我發現、自我總結和自我積累。每周固定講解兩首詩詞,詩詞的選擇由學生從詩詞庫中揀選,揀選推薦人就是課堂主講人,其要提前進行資料準備、做PPT,并和學習小組的其他成員交流后確定一個“幫幫講”成員,在講解時給予幫助和補充。在講解初期,筆者會從旁引導和補充,臺下學生邊聆聽,邊提問質疑,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幫幫講”的設置模仿綜藝節目《我是歌手》,緩解了講解人的緊張情緒;同時,精彩的互動使課堂動起來活起來,自然就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每月舉辦一次詩詞大會,模仿并簡化央視《詩詞大會》的賽制。學生參與熱情非常高,主持和評委的選定、題庫的提供、獎項的設置全部由學生執行,在全員參與的熱情中,學生既能感受到古典詩詞的魅力,提高傳統文化素養;又能體會到自主成長帶來的獲得感。
精彩紛呈的詩詞改編是刺激學生表達能力的又一手段,一首《氓》,經過學生改寫后,獲得了新鮮的生命。學生的改寫分為期許、歡樂、哀痛、嘆息、覺醒五部分:期許則無限憧憬、歡樂則載笑載言、哀痛則輾轉反側、嘆息則凄涼悠長。他們對詩歌主人公情感的把握不借助講解,就已經非常到位。在換用語言的推敲和琢磨中,情感逐漸深入內心,千載以前的那個棄婦,宛然復活,就立在面前。更令人驚喜的是,在“覺醒”部分,有學生能聯系實際,男女平等、易卜生的戲劇名作《玩偶之家》等話題均被提及,眼界之寬闊,令人贊嘆。
第二階段是高二下半學期的《唐詩宋詞選讀》教學,此時教師的引導和把控作用要凸顯。筆者搜集并閱讀比較了教材經典詩詞的鑒賞文章,對詩詞有比較到位的把握。比如在學習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這首詞時,筆者和學生探究了“小山”這個意象的內涵,共同研讀了葉嘉瑩的鑒賞文章,其中指出:“小山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指山屏,折疊的有點像山的形狀的屏風[1]。” 這種解讀擺脫了“小山眉”“山枕”的俗套,把置于床頭的山屏和女子睡顏連接起來,使女子的整體形象更為混融恰切。
筆者還搜集了相關紀錄片,如《宋之韻》《蘇東坡》,推薦給學生觀看。紀錄片《蘇東坡》的文案解說詞語言優美、思想深刻,很多學生看后很受觸動,主動做了筆記。在學校文學社舉辦的作文競賽中,班級中有六名學生獲得獎項,他們的作品中,或多或少都提及了蘇東坡和他的詩詞。這也意味著詩詞鑒賞教學,是一種立體化的教學,學生從中獲得滋養,從情感到表達情感,從思考到獲得思想,從審美到創造審美,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第三個階段是高三詩歌鑒賞教學,堅持一個原則: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為”這個字上,太多教師有經驗;在“不為”上,教師要學會做減法,限制學生思維的不為、死板機械的套路不為。
以高三詩歌鑒賞復習中的一堂課為例,呈現課堂教學常態。課題:《闡釋閱讀,讀活詩中人物形象》
分別寫出對詩中隱者形象和作者李商隱形象的理解
訪隱者不遇成二絕(其二)
李商隱
城郭休過識者稀,哀猿啼處有柴扉。
滄江白石樵漁路,日暮歸來雨滿衣。
開始上課,請學生拿出導學案分組討論第一首詩歌,小組成員之間分享對詩歌人物的解讀。討論結束后,第三組代表A同學上臺講解詩歌。
A同學:詩中的隱者讓我們想起莊子、林逋等古代著名隱者,他們大概是一類人。關于李商隱,學習《錦瑟》時有同學專門講過其生平,他陷于黨爭,抑郁不得志。第一句講的是隱者刻意避俗世,不經過城郭等繁華的地方,認識他的人也很少。第二句承接隱者居處,指出居處環境——哀猿啼,就是深山老林,住處的門是柴門,非常簡樸。
師:我留意到,不少同學解讀“哀猿啼”時模式化,認為此處環境凄厲凄涼,而你們組卻沒有陷入慣性思維,我想知道原因。
A同學:我們討論時發現,第一、二句聯系緊密,都在講隱者居處,這個居處特點,聯系隱者身份,應更強調偏僻幽靜,而不是凄涼孤單。隱者自愿選擇避世,就不太會因外物“猿啼”而感到凄涼。
師:講得到位,給我們一個啟發,詩歌意象內涵不是固定不變的,讀懂詩,最好的做法是把它作為一個精妙、有機的整體來讀,避免生搬硬套。還要繼續嗎?
A同學:還是請其他組來,下面兩句理解難度大,我們想聽聽B組觀點。
B同學上臺。
B同學:“滄江白石漁樵路”,李商隱沒有尋到隱者,就猜測隱者離家外出,說明隱者寄情山水,與漁夫樵夫常常相遇。
師:你們提到了隱者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活動場景,部分同學認為隱者不但偶遇漁夫樵夫,他自己也打魚砍柴為生,你們組有類似看法嗎?
B同學:我們剛才討論后否定該看法,蘇軾《赤壁賦》寫道“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是寄情山水的詩意說法。我繼續講第四句,從“日暮”可讀出隱者出門一整天,“雨滿衣”看出隱者對于突然的天氣變化不以為意,恬淡灑脫。
師:這個細節讓我們想起來誰的一首詞?
生:蘇軾《定風波》。
師:背一句。
生:一蓑煙雨任平生。
C組同學代表:三、四句的主角可否是李商隱呢?他尋隱士直到日暮,且冒雨而歸,這凸顯了他的執著和誠意。
B同學反駁:從題目和前兩句來看,講完隱者居處后不應該斷開,突然來說作者。
課堂氛圍熱烈,生鼓掌。
師:兩組同學的觀點都有價值。讓我們根據講解,總結出隱者的形象:隱者是一位脫俗避世、居于深山、住所簡陋、日常與漁樵為伍、恬淡灑脫的人物形象。陷入黨爭抑郁不得志的李商隱,對隱逸生活情趣產生了由衷的欣羨和向往,他尋訪隱者,日暮方沾雨而歸,顯示出執著之心。
筆者認為高中古典詩詞鑒賞教學,既要重解題能力“技”的培養,更要重審美情趣“道”的熏陶。由“道”入“技”的教學模式試圖突破常規,“先技后道”的進階方式,反其道而行之,經過前期的興趣引導,略窺豐神,潛移默化,切實提高學生讀懂詩歌的能力,后期的解題技巧養成便能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