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阜寧縣羅橋初級中學 趙永祥
提問,是溝通信息、激發興趣、開啟思維、獲得反饋的過程,教師要擇時而問,要問在“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之時,才能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提問要具有啟發性,有一定的挑戰性,能建構新舊知識的聯系,才能調動學生的認知儲備,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教師提問時要把握有度,設計科學、功能多元、目標明確,為學生提供明確的指向,才能提高提問的有效性。
教師為問而問,只求“吸睛”,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導致提問數量多而有效問題少。大多是缺乏有效的設計,隨口而問,問題多是簡單的,甚至是不需要回答的,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
教師不注重提問的藝術、提問方式,不能為學生的思考提供明確的指向,問題不夠明確,導致學生的回答與教師的預設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教師得不到想要的答案。
教師的提問可以開啟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數學思考,但如果教師提問限制了學生的思考,就會失去提問的意義。教師應多設置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發表不同的看法,讓不同觀點碰撞出火花,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把握。
對于學生的回答,一是教師對正確的答案予以肯定,用“正確”等點評,缺乏針對性,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難以促進學生的進一步思考;二是重復內容,針對教學內容重復提問,無疑浪費了課堂時間。
課堂教學是一個系統的工程,無論是環節的過渡還是提問的內容都要精心設計。教師要研讀教材、分析學情,不能只停留于知識點而問,要以問激活學生的思維,引起學生的發問,以發揮提問的最大功效。如在預設《分式》教案時,由于學生已經學過整式、分數的知識,教師可以通過類比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教者提出問題:它們有何共同特征?它們與整式有何區別?”教者再讓學生回答:當a=-2,-1,0,1,2時,求的值。并讓學生說說發現了什么。學生與整式進行對比,發現它們的求值方法是相同的,但分式的值并不是都有意義的。
教師要把握時機,善于利用各種機會,以提問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促進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師要對學生的主動提問予以肯定、表揚,要記錄學生的回答情況,以一些小文具激勵學生保持提問的興趣。教師要提出一些啟發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提問能力,促進他們提問意識的形成。如在《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一課教學中,教者呈現月亮從海平面緩緩升起的動畫,營造“海上生明月”的意境,通過直觀的畫面展示問題情景,引發學生猜想,學生會隨著圓的運動提出問題:“直線與圓的公共點個數有幾種情況?”能不能把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分類?如果能,分幾類?分類的標準是什么?學生通過觀察、提問、思考,依據“點與圓的位置關系”類比出直線與圓的三種位置關系。學生在探究相交、相切、相離三種位置關系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公共點的個數、圓心到直線距離與半徑的關系提問,學生會提出自己的猜想,并通過畫圖、測量等實驗方法以及小組合作討論,對自己的猜想進行驗證。
教師要提出富有針對性的問題,能引發學生的好奇,促進學生的深入思考。教師要合理把握問題的難度,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處設疑,要在新舊知識的沖突處提問,引發學生的積極探索。教師設計的問題要力求有層次,要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既能幫助后進生重塑自信,也能引發學生的積極探索。數學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要安排好學習的梯度,設計由易到難的問題串,讓學生的思維拾級而上,引導學生的思維走向深入,促進學生的深度思考。如在《一次函數的圖象與性質》一課教學中,教者提出問題:“請大家畫出函數y=2x-1與y=x-3的圖象,并回答問題:它們的圖象有何共同特征?你認為這些圖象與函數解析式有關系嗎?和什么有關?如果自變量分別取-2、0、1、2,在函數y=2x-1中對應的函數值大小關系如何?你覺得把以上自變量代入函數y=x-3中,是否有這樣的關系?函數y=x+2、y=2x+3也存在上面的關系嗎?是不是所有k>0的一次函數都這樣?能用一句話概括你的發現嗎?”教師可以將較難的問題“拆解”,將問題分散成小問題,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思考。教師要合理控制問題的密度,問題提得過多,會讓學生疲于應付,無暇思考,無法促進思維的發展,而如果提問過少,就難以體現教師的導學作用。課堂提問要避免重量輕質,要能以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促進學生求知欲的提升。教師要設計數量相當的問題,要在學生困惑時提問,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是在講授概念時提問,能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經驗上探學新知,從而把握問題的本質。如在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時,可以提出:“滿足什么條件的不等式是一元一次不等式?”二是在類比處提問。知識的類比能令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熟練、更牢固,如教師可以用分數的基本性質類比分式的基本性質,提出問題:“分數的基本性質有哪些?你能猜想分式的基本性質有哪些嗎?”三是在應用新知時提問,以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是否深入,從而及時調整預設,因情而教,讓學生的理解更透徹。如學完二次根式的概念后,教者給出一些表達式,讓學生判斷其是否為二次根式。又如學完三角形相似的判斷后,給出兩個三角形和一些條件,讓學生判斷它們是否相似。教師要根據知識特點把握提問時機,解決學生的困惑。
總之,提問是“有效教學的核心”,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利器”,可以促進信息的交流、情感的溝通、思維的發展,引發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師要立足生本,依情而問;要充分準備,有的放矢;要把握難度,循序而問;要把握時機,擇時而問,才能開啟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
[1]夏小剛.學生提出數學問題能力的評價再探[J].數學教育學報,2008(2).
[2]曾小平等.初中生“提出數學問題”的現狀與對策[J].數學教育學報,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