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州市特殊教育學校 翟曉東
教育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和未來發展的奠基之石。國家對于青少年的培養目的在于國家未來的全局發展。對于教師這一職業而言,如何實現生活教育和快樂教育是教師不變的追求,在進行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架構中,教師需要應用多種方法深入淺出地傳授課本知識。聽障生作為特殊的授課群體,教師在進行授課的過程中,需要對教材進行深入的研讀,準備合適的教學用具,通過這些用具引導學生的課堂學習環節,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邏輯思維。
在小學教育階段,由于學生的年齡階段特點,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往往面臨更大的困難,孩子天性好動并且注意力較為分散,使得教學課堂往往很難按時按質地完成教學任務。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把握住課堂的教學目標,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教具對學生進行引導,吸引其課堂注意力。而對于聽障生這一特殊授課群體而言,教師在準備教具的過程中,需要對這一特殊群體的生理缺陷進行完備的教具準備。對于聽障兒童而言,學習數學是一個困難的過程,由于交流方式僅為手語或書寫,使得學生容易產生理解方面的誤差,手語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一個手語往往可以表示幾個相近的詞語,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前準備教具的時候,將抽象的物體或者理念盡量通過實物來代替。
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不管是正常兒童還是聽障兒童,數學應用題都是教學的難點之一。例如雞兔同籠是一道非常典型的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師在進行聽障兒童的授課過程中,可以借助現代多媒體技術,比如PPT等將圖片和公式展現出來。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將雞和兔的圖片通過PPT或實物圖紙展現出來,在授課的過程中將雞兔轉化為x和y,能夠有助于聽障學生的理解。
在小學階段,尤其是低年級數學,教學內容較為簡單,意象較少,課程與課程之間往往有很大的聯系,學生能夠在不斷的預習和復習過程中掌握基礎的數學知識。對聽障生而言,數學教學存在很大的問題,這種問題表現在聽障兒童的閱讀能力較差,由于缺乏正常的語言環境,使得聽障兒童對于用文字表達的內容很難準確地進行理解。在數學課本中往往能遇到一些同時期語文課本中還未學習的生字和詞語,因此往往會出現教師在講臺上用手語表述了很久,但學生仍難以理解的情況。在這一階段,教師可以采用固定的教具來表達同一類意象,比如用水果的圖片表達數字等,聽障兒童一般對圖片動畫等理解更容易。教師在使用同類教具時,需要用發散的思維看待問題,引導學生用發散思維研究問題。
比如在小學數學學習起步階段,需要學習簡單的數字和數字的讀寫方法,教師在準備教具的過程中,可以將0~9的數字制作成小卡片,利用這些卡片來引導學生進行數字的讀寫學習,卡片的背面可以是水果和動物等在生活中體現該數字的事物,使聽障兒童能夠更好地理解數字所表達的含義,比如1就是一個西紅柿,2就是兔子的耳朵等生動有趣的圖片。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課堂中,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教師的引申意義,往往可以采用學生自己動手制作教學教具的方法,一方面能夠有效地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注意力,另一方面是學生在自己動手制作教學教具的過程中,能夠切實體會到數學所表達的意義。對聽障兒童的數學教學也是如此,為了培養聽障兒童的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教師需要引導聽障兒童自己動手參與教學用具的制作過程,將抽象的理念通過實物借代體現出來。相比于正常兒童,聽障兒童的思維活動帶有明顯的形象性,這就使得聽障兒童的抽象思維較弱,缺乏推理能力,在進行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中,由于聽障兒童的思維局限,使得他們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具體的形象思維階段,前期教學內容較為簡單,表述也較為方便,但是小學數學后期學習中的方程和應用題等很難通過具象化的物體表示,從而不能正確解答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將問題結合生活,在生活過程中尋找藍本,使這些意象與生活中常見的物體結合起來。
比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圓柱圓錐這一單元時,聽障兒童很難切實理解立體圖形面積和容積等所表達的含義,這些含義很難通過手語切實地表達出來,因此就需要聽障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制作來理解一些特殊的數學概念。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指導學生自己制作圓錐、圓柱體,通過解構的方式計算其面積和體積。
相比于正常兒童,聽障學生在身體素質上并不占優勢,由于特殊的語言環境,使得他們的聽力、語言能力有一定欠缺。因此,數學教師需要對聽障兒童的特性進行研究分析,深入探究如何提高聽障兒童的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教學教具的制作與使用只是其中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們教師需要在數學教學中下足功夫,保持充足的耐心引導聽障學生學習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