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臺州市天臺縣天臺小學 許敏娟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成為課程改革對教學提出的要求。教師應明確“自主學習”的真正內涵,在反思中改進教學策略,避免錯過小學階段養成自主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本文將對小學數學“自主學習”的課堂現狀、教師對“自主學習”的課堂的反思以及具體改進策略做具體闡述,讓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課堂從形式走向實質。
當前有不少的數學課堂都在迎合“自主學習”的教學理念,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最佳時期,所以小學數學課堂也不外乎體現了“自主學習”理念,但是有些教學思想不夠完善,有些教師對新課改的理解不透徹,因此教師“用心良苦”,卻并沒有換來良好的教學效果,所出現的問題值得我們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自主學習”課堂中,教師明白傳統的教學方式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努力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但是教師卻不敢多講、不敢多評價,成了看客和聽眾,對學生的錯誤回答含含糊糊,一味趕“自主學習”的時髦,卻并沒有認清“自主學習”的真正內涵。由于教師缺乏有效指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低下,基本知識點都不能扎實掌握,更談不上教學的深度和廣度。教師的“沉默”不僅沒有讓自主學習的美好設想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呈現,反而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果,由于教師缺乏及時評價,害怕打擊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擔心被戴上“不民主”的頭銜,對學生的錯誤沒有及時進行評價和糾正,長此以往,學生難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自主學習的效果也難以實現。
多媒體教學、信息化手段等新型的教學方式有助于提升教學效果和學習質量,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探究興趣、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但在實際的數學課堂中,自主學習、課件展示、視頻演示,學生活動多種多樣,教師忙得不亦樂乎,導演著整個課堂,學生跟隨教師新奇和開心,整個課堂結束,師生配合著表演完成,反而影響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悟體驗和親身實踐探究,學生并沒有體會到新型教學手段帶來的學習品質和學習思維能力的提高,整個數學課堂教授完后,學生對數學公式、解答方式沒有實質性的透徹理解,題目轉換、提問方式,依舊是新題新知識。
自主學習不是學生自由學習,教師在課堂中應扮演引導者和敦促者的作用,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積極的學習心態,采取指導策略讓學生自奮發力,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優良的思維習慣,改變旁觀者的姿態,改變雜亂無序、形式化的現狀,教師對學生自主學習的進程進行有效指導,改善自主學習的課堂效果,對學生回答不恰當的問題進行正確評價。在小學數學自主學習的課堂中,教師對學生進行恰當的點撥,引導學生從生活實踐、動手操作中理解知識,對學生的表現隨機應變,站在學生的角度即時做出合理、多方面評價,在贊賞學生的同時,對學生的不良習慣和不恰當行為進行恰當的批評,逐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讓評價成為學生不斷發展的動力。數學課堂中,學生能夠力所能及學到的知識,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學生難以到達的深度與廣度的題目,教師應開拓學生思維,拓展深度知識。自主學習最好的效果是學生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能夠適度選擇學習內容,對學習方法有自主決定權,對練習、作業有自主設計權,對教材和教師的講解擁有質疑權。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不足,對自己形成正確的認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實效。
教師運用多種教學形式占據了整個課堂時間,學生在“滿堂議”中、在教師的“導演”中完成了課堂學習,學生沒有獨立思考、獨立探究的時間,久而久之,學生形成了依靠別人的惰性,個人探究能力越來越弱。因此,在數學教學課堂中,應為學生留出足夠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探究的時間,讓學生運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解題方法,讓學生形成獨立的見解,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自主學習的效果才會最明顯。教師要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對相關知識的聯結點進行拓展延伸,把握好學生的學情和思維實際,適度進行深度和廣度的拓展,既完成了知識目標,又能實現發展性目標,這才是最高的教學技巧所在。
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成為數學課堂的主人,教師的教學方式應當迎合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自主學習首先要自主發現問題、自主設計問題、自主探究問題,教師應培養學生自主探求的意識。如教師可運用小學生的好奇心和喜歡動手操作的心理特點,有意識地創造問題,如在認識多邊形的面積時,對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公式的推導中,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發現多邊形面積的聯系和區別。教師應依據學生實際進行教學材料的轉變與補充,教材的例子有時沒有學生親身體驗的例子理解速度快,教師便可選擇生活案例讓學生進行探究,例如在小學數學乘除法教學中,可讓學生回想去超市購物的經歷或者讓學生去計算買東西的總價格,使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探究欲望,也能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真正落實自主學習。
有效的自主學習一定是學生的親身實踐和真實體驗,學生獨立思考,教師尊重學生的親身體驗,鼓勵學生發表不同見解,學生親自去獲得知識和探索方法。例如可采用任務驅動法,實現數學教學內容的深化和完善,為學生布置一定的教學任務,鼓勵和引導學生完成,提升學生數學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搭建有效學習平臺。如在學習《簡易方程》時,給學生設置任務:小紅和小麗圍著400米的操場跑步,小紅的速度是每秒4米,小麗的速度是每秒3秒,兩人同時出發,何時能夠第一次相遇?此問題可以驗證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行程問題,因為不知道兩人是同向而行還是逆向而行,需要分兩種情況進行討論,同向時還應注意兩者的距離差。通過此種有目的的探究經歷,自然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課堂授課結束后,教師應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提出不懂的問題,然后再次進行探究,引導學生對先前的探究過程進行反思,從而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數學課堂的活動也是具有情感交流的,積極的情感體驗能夠激發學生積極思考、自主探究的強烈欲望,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熱切的關注,對數學課堂和教師漸漸消除心理畏懼感,增強學生積極參與、自主探究活動的積極性。例如在數學教學中可以適當地引入游戲環節,如:在小學50以內的加法練習中,不是單純地讓學生進行數字的相加,而可以采用“郵遞員送信”游戲的形式,增添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好標有不同兩位數的信箱,并準備不同加法練習題的信封,選擇幾名學生做“送信郵差”,將這些信封和信箱匹配,學生在爭先恐后的選擇中掌握了數學知識,它猶如一塊無形的磁石,深深地吸引著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注意力,增強了趣味性和主動性。若學生對數學產生畏懼和害怕心理,抵觸心理就已經阻擋了學生的學習探究意識,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應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指導學生自主地、發自內心地體驗和感悟,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的“自主學習”課堂需要數學教師不斷更新和升華教學觀念,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自主學習的教學經驗和教學途徑,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有效指導和正確評價,改變自學習形式化的現狀,保證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課堂的構建,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升學生數學的綜合應用能力。
[1]趙倩.有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J].山西教育(教學),2017(12).
[2]林智泉.分析小學數學課堂中的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J].學苑教育,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