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教育局東風分局六一小學 宋志勇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育側重于記憶和反復訓練,新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學習應該是對知識的“經歷、體驗、探索”,是以學習者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有效的數學學習應該引導學生動手實踐、探索、發現,解決一些實際生活應用,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怎樣才能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操作探索活動中主動參與,提高學習能力呢?
小學數學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要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享受學習活動。“做”數學正是讓學生去體驗、去感悟、去創造,從而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和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自身的積極思維和主動參與去“做”,從而獲得數學知識。
如我在“變化的表面積”實踐活動課中,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原則,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用兩個相同的正方體拼出長方體,讓學生體驗到兩個正方體拼成長方體后表面積的變化,促進小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緊接著探究3個、4個甚至更多個相同的正方體像這樣擺成一行拼成一個長方體,表面積如何變化?表面積比原來減少幾個正方形面的面積?有什么規律?學生邊操作、邊思考:
生1:正方體的個數減去1就等于拼的次數。
生2:這些小正方體要排成一橫行或一豎行。
生3:拼的次數乘2就等于減少的面的個數。
生4:正方體的個數減去1的差乘2就等于減少的面的個數。
生5:重疊的面越多,表面積減少的越多……
在你一言我一語的交流中,學生的思維得到釋放與發揮,很容易發現規律:正方體的個數-1)×2=減少面的個數,重疊面越多,表面積減少越多。
動手實踐,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成效。例如,在“千克的認識”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真正體驗1千克的物體有多重,課前要求學生準備好兩袋500克的鹽或洗衣粉、牛奶等物,讓他們用手掂一掂、拎一拎,感受1千克的重量,讓學生把鹽放到秤上稱一稱,然后再請同學拿出從家里帶來的生活用品,猜一猜多少個梨重1千克,多少根香蕉重1千克等等,再放在秤上稱一稱。這樣,學生在充分的實踐操作過程中真正感受到了1千克到底有多重。將操作實踐活動同學生的生活和所學知識緊密結合,通過人人參與,在操作實踐中進一步理解、體驗相關的數學知識,獲得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操作活動給予了學生探索學習的平臺,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體驗更加深刻。在“變化的表面積”一課中,在學生掌握了表面積的變化規律后,再把兩個完全一樣的長方體拼成一大個長方體,得到三種拼法,思考:“為什么三種拼法表面積不一樣?”“哪種拼法得到的表面積最大,哪種拼法得到的表面積最小?” “是通過計算表面積探知的嗎?”“有什么規律?”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討論交流,鍛煉了學習能力, 培養了空間想象能力和創新意識。
師:你認為有幾種不同的方法?表面積減少了哪幾個面?你是怎么拼的?你是怎么算的?為什么都是用兩個長方體,它們的表面積不一樣呢?
生1:可以有三種包裝方法,分別計算出不同包裝方法的表面積,再比較大小。
生2:不用計算,只要把兩個最大的面重合在一起,就是最省包裝紙的。
生3:重疊面越大,越省包裝紙。
師:為什么呢?怎樣判別拼成的長方體的表面積大小?
生4:重疊的面面積越大,表面積減少越多,所以越省包裝紙。
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探索,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驗證了最節省包裝紙的方法,為后面獨立探索包裝物體的最佳方法獲得了豐富的實踐體驗.通過想方案、找材料,通過不斷嘗試錯誤,進而不斷產生新思維,迸發出精彩的思維火花。讓學生親身體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發展了優化思想,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在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時,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是學習的難點。教學時給學生提供一些相同的梯形(利用多媒體梯形印上方格,學生很容易數出梯形的上底是6厘米,下底是14厘米,高是8厘米),要求學生想辦法求出它的面積并根據自己的算法嘗試推導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學生獨立思考后,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們各抒己見,并動手操作實踐,得出了多種不同的計算方法:1.數方格,得出面積是80平方厘米。2.分割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算出面積:8×6+(14-6)×8÷2=80(平方厘米)。3.分割成兩個三角形,算出面積:6×8÷2+14×8÷2=80(平方厘米)。4.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每個梯形的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6+14)×8÷2=80(平方厘米)。5.分割成兩個三角形和一個長方形,得出面積:8×6+(14-6)×8÷2=80(平方厘米)……通過小組的操作活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學習數學的唯一方法是做數學”,而數學內容必須要密切聯系生活,才能激發學生探求的欲望,從而主動投入到探究活動中去,通過自身的積極思維和主動參與來獲得數學知識。例如:學習測量,認識長度單位“米和厘米”后,讓學生測量家中門、窗、床等物體的長度,并做好記錄;學習對稱、平移后,為班級設計板報;學習納稅和利率后,去銀行存取錢等,充分體會生活與數學的密不可分。
“變化的表面積”中,通過操作、擺放,根據形狀的不同,沒有使用計算的方法就分析出了最優的包裝策略。學生認識到:一般情況下,表面積越小越好,越省材料,從中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改變傳統的聽數學、練數學,讓學生自主操作,親自去經歷、去實踐,要比教師的直接灌輸理解得更深刻。我們的課堂是為學生服務的,讓學生在有限的四十分鐘里多動手、多思考、多實踐,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沒有親身的操作體驗和積極的活動,知識的學習是被動的,很難真正扎根在學生的腦海之中。“聽過的,忘記了;看過的,記住了;做過的,掌握了。”多給一點思考的時間,多給一些操作活動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究,必定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