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新沂市城關小學 孫 委
偉大的導師馬克思說:“一種科學只有成功地運用數學知識時,才能達到完善的地步。”事實證明,數學是解決問題的工具,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學科。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激勵學生積極利用數學知識去跨越每一道溝壑。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數學應用意識是數學核心素養的具體體現之一。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努力激發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進而提升數學學科的核心素養。
生活到處都隱匿著數學的身影,數學知識也常常被應用于解決生活難題。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對人才的需求不斷提高,在小學時期,學生就接觸到了被廣泛應用于現代生產、生活與科技的數學,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內容的特別之處,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與興趣愛好,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設計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樂學,并理解數學與生活之間緊密的聯系,激勵學生自主探究數學,利用數學知識去思考現實問題。例如,在講解“長方體的認識”時,首先,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提前閱讀相關教材,接著要求學生觀察并收集長方體與正方體形狀的物體,方便在課堂上展示學習成果。以精心設計的課前活動為引導,學生對即將學習的知識有了一定的認識基礎,在接下來的深入探究中,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并保持熱情,自主地展示自己的勝利果實。課堂中,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長方體、正方體各自的特征,教師可以適時地進行指導,達到課堂的教學目的。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激勵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團隊合作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理解生活與數學息息相關的關系。
面對繁多復雜的數學知識,許多學生在沒有完全理解與熟練應用的情況下強記硬背,導致后續的學習進度無法正常進行。教師要疏導學生急功近利的心態,引導學生去使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慢慢地熟悉知識點與重難點,形成相關的數學意識。教師可以創設一個生活化的教學情境,營造學生熟悉的場景,降低學生的防備心,在身邊事物的潛移默化中,激勵學生自主地去接觸數學知識,挖掘隱匿的知識寶藏,認清數學的使用價值與實用性。在平時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一個清晰直觀的學習情境,帶領學生認識知識點,遇到數學難題時,利用數學知識探究、總結出數學規律,構建數學模型,形成數學解題思維。例如,在學習《圓的認識》時,首先,教師可以提供相關的探索材料:各種圓形圖片、瓶蓋、筆筒等,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思考,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與空間。接著提出問題:“有什么發現嗎?”學生在觀察結束后會發現材料都是圓形的面,教師隨即引出生活中的事物,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有目的地運用生活經驗,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教師的生活經驗相對于學生來說是豐富的,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導入教材內容,激勵學生去思考、探究、解決,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與數學解題思維,幫助學生認清數學的實用價值,鞏固基礎知識。例如,在理解了面積的相關知識后,有部分學生對面積的概念與應用局限于課本上,教師要善于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引導學生走出這個圈,使用知識點去解決問題,化為己用。例如,教師可以布置家庭作業,要求學生回家測量自己臥室的面積,一步步地指導學生去收集相關的條件。學生需要結合臥室的形狀來思考問題:測量哪幾條邊?使用什么工具進行測量?單位是什么?如何計算?是否需要利用近似值知識?……在思考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有意識地運用一系列的知識去探究,并形成有條理、有框架的思維方式。除此之外,教師要適時地提出與生活有關的數學問題,給予學生客觀的評價與表揚,激勵學生善于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在生活中挖掘數學的知識寶藏。
依靠課本上的簡單幾行字的解釋與教師單向的思維引導,是無法幫助學生積累學習經驗、填充知識寶庫的。教師要具備條理性的思維邏輯,引導學生意識到解題過程中使用的數學知識,體驗數學的實用價值,將理論知識轉變為實踐知識,提高自身的數學應用能力。例如,在學習《認識時間》時,時間是相對抽象的概念,教師可以創設一個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利用學生身邊的事物來幫助學生理解時間。“丈量時間”的方法,可以要求學生回憶語文課的上課時間,幾點鐘,上午的時間等來刺激學生對時間的認識。接著,以課堂上的10分鐘與40分鐘、幾點上課到幾點下課等進行比較。通過生活化的知識概念,學生能夠更直觀地體會數學知識的實用性,鞏固基礎知識。又如,在學習定理時,教師可以避免官方話語,利用生活化的語言來進行解釋,或者提供一個習題進行講解,揭開數學抽象化的面紗。開展相關的數學實踐活動,促進學生數學意識的發展。
總而言之,數學教學趨于應用意識是勢不可擋的。因此,我們要設計一些生動有趣的數學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體會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實用性,同時,激勵學生在身邊發現數學的身影,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熟練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培養數學應用意識,提升數學學科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