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白米初級中學 吳春林
數學學科具有很強的工具性,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數學知識能夠解決很多實際問題,長期以來,我們在重視數學實用性的同時往往忽視了數學的人文性。事實上,數學教學更多地要關注學生的發展,以人為本,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讓學生主動學習。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數學教學呼喚人文精神的回歸。
數學教學呼喚人文情懷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用學生發展觀來替代之前的教學質量觀,把學生視作教學的主體,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主體性就是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具體表現為對于教學內容的能動理解、消化吸收,對于所學知識點主動探究,對于教材內容和教師所講授內容的能動超越等等。真正的學習都是主動發生,需要動腦思考,動手實踐,而非死記硬背。教師在預設問題的時候需要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去再現知識的發現過程,從而使學生在獲得既定知識的同時享受探求知識的樂趣。從知識形態而言,知識可以分為既定知識和形成中的知識,既定知識就是數學概念、公式、定理等等,而形成性的知識則著眼于探索獲得知識的機制和規律。既定知識的學習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因為任何人的認知活動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從而具備發現新知識的基礎。但是,僅僅記憶既定性知識又是不行的,人類社會的發展還需要不斷創新,而創新能力的獲得就需要教師和學生更加關注形成中知識的教育,培養學生發現知識的能力。
工廠流水線上工人和產品之間的關系可以是冷冰冰的,因為產品沒有生命可言。而教育過程中的教師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人具有情感。古人云:親其而師信其道。學生親近老師,才會對教師所教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某個學生因為喜歡某個老師,所以喜歡這個老師任教的學科,因為喜歡所以這門功課成績很好。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需要建立平等、互動的良好關系。平等是指師生之間人格平等,互動過程中地位平等;互動是指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通過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關影響,互為補充,從而資源共享,共同進步。教師和學生通過互動互學,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共同體。教師在互動過程中要由主導者轉變為伴游者,全程陪同學生遨游在知識的海洋中,在學生遇到疑難時及時點撥和引導,為孩子們排憂解難。在學生遇到錯誤時,教師要給予包容和理解,和孩子們一起分析原因,加以引導。教師要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讓他們感受到平等;對所有學生傾注熱情,讓他們感受到愛意。教師要甘做人梯,推動學生的成長和進步。
心理學表明:學生在心情舒暢的情況下思維最靈活,動手操作能力最強。因此教師要創設輕松的學習氛圍。學習氣氛民主、和諧,學生的大腦就會興奮,思維就會活躍,求知欲就會很旺盛,他們敢想敢說敢做,樂于表達,踴躍展示。那么如何營造和諧的氛圍呢?首先老師要愛學生。愛是一切教育活動成功的基礎,我們在教學活動中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人格上尊重,心理上關愛,讓每個孩子都能從內心感受到來自老師的溫暖。在學習、交流和討論中感受到同學的關心,讓他們在愛的氛圍中激發上進的欲望。其次師生關系要民主平等。教師應該蹲下來看學生,要深入孩子中間,使他們感到老師平易近人,從而樂于和老師進行學習上的交流,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例如教學“整式的加減”的時候,在課的導入階段,我安排了這樣一個數學活動:投影出示用火柴盒拼成一排由三角形組成的圖形,如果圖形含有2、3、4個三角形,分別需要多少根火柴棍?如果圖形中含有n個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棍?老師在提出問題之后引發學生思考,然后讓學生快速提問幾個三角形,教師回答多少根火柴棍。學生驗證后大為驚訝,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原因。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探索欲望,又使得學生感覺老師平易近人,竟然和他們互換角色,讓學生考老師,他們學習興趣一下子激發出來,學習效果也格外好。上課之余,教師也要多和學生談心,既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生活情況,又拉近自己和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評價學生時,教師要實事求是的同時還要多給予鼓勵。實事求是,學生才感覺老師真實不虛偽;多鼓勵,學生會感覺教師對自己信任和期望,從而更加專心地投入到學習當中。
師生之間要和諧,生生之間也要友好相處,還要和諧競爭。學校是一個小社會,課堂是一個大群體,中學生具有合群的特性,如果團隊成員之間和諧,學生就會在有效地合作中將信息互通有無,從而取長補短,不斷創新,新想法、新主意層出不窮,學習因此變得愉快而有意義。反之,氛圍不和諧,則各自為戰,學習效果必然很差。
總之,數學教學呼喚人文精神。教師要以人為本,多給予學生人性化的關懷,從而使得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學習氛圍和諧。數學課堂因此而變得生機勃勃,學生就會在知識上互相補充,方法上相互借鑒,從而合作探究,急智取長,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