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海縣東坎鎮沙浦小學 朱福來
新課程改革以來,各種教學理念沖擊著我們的課堂,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愉快學習是一成不變的。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更要思考如何打造有效課堂,指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在課堂上要始終關注學生這個群體,設計巧妙的數學活動,根據他們的表現來調整自己的教學計劃,這樣的課堂才會有活力。如何打造充滿活力的數學課堂呢?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我們要把數學和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這樣才能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在教學“認識比”一課時,我緊扣“比的意義”這一具有核心作用的知識主線,在“自主、合作、交流、探究”課堂模式的框架下,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下面就圍繞本節課的教學,談談我的體會。“比的意義”教材是從日常生活中的相除關系的例子中引出的,通過對具體例子的討論,明確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義基礎之上的,揭示了比與除法之間的本質聯系,是一種以“兩數相除”為基礎的比較關系。我尊重了教材的這一設計,出示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提出:“你會怎樣表達果汁的杯數和牛奶的杯數這兩個量之間的關系?”還通過課前的談話交流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進一步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用除法、分數等表示兩者之間的關系,從而引出一種新的表示方法:比,顯得課題的提出水到渠成。
解決難點,讓學生感知知識構建過程,每節課的學習通常都有基礎部分和難點兩大部分,如何突破難點往往是一節課成敗的關鍵。
我在教學“圓柱的體積”時,采用了這樣的方法:首先讓學生猜測提出假設。我問圓柱體的體積與圓柱的哪些要素有關?讓學生通過試驗,討論交流后得出下面的結果:當底相等時,圓柱越高,體積越大;當高相等時,圓柱底面積越大,體積越大。
然后我讓學生把等底等高的兩個圓柱A和B,A圓柱放入水中測體積,B圓柱按前面的設想分成若干個小扇形體拼合成長方體時,計算它的體積。用動手實驗的方法讓學生驗證后得出結論:圓柱體體積可以像計算長方體體積那樣,用底面積乘以高,用字母表達式是V=Sh。
在讓學生猜測和驗證的過程中,學生能主動參與到觀察、猜測、實驗、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之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和學習新知識的輕松感、愉悅感,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要想讓學生學會表達,老師表達要規范、清楚、到位,給學生做榜樣。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首先要做到,小到一個數字一個符號的正確書寫,一句簡單的話的表達,老師都要細細地備,清清楚楚地教給學生。因為低年級的小朋友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又很崇拜自己的老師。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學會表達。
在課堂上,教師要有意識地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耐心地讓小朋友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或想法。創造一切機會,放心地讓小朋友去說,認真傾聽他們的每一句發言,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例如,教學研究課“人民幣”(練習課)時,我出示了小朋友喜聞樂見的三個小動物:熊(48元)、小雞(16元)、小鴨(20元),并提出了一個問題:你能根據老師提供給你的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嗎?
生1迫不及待地說:一共要多少?
老師親切地問:你能說清楚一些嗎?
生1:買三樣東西一共要多少元?
“說得多好!”我豎起了大拇指,小朋友笑了,開心地坐了下去。
師:你準備買什么?你又打算怎樣付錢呢?
生2:我買一只小雞和一只小鴨,一共要36元。
師:好啊!那你準備怎么付錢呢?
生2:付三張10元、一張5元、一張1元。
生3:還可以付一張20元、一張10元、六張1元。
生4:付兩張20元,找4元。
師:老師也買了一只可愛的小熊,一摸口袋呀,我的錢正好夠買,猜猜看,老師口袋里最多有幾張10元?
生5:4張。
師:為什么?
生6:口袋里的錢正好,說明有4張10元,還有8元零錢。
師:老師旁邊的一位阿姨也買了一只和老師一樣的小熊,她付的全是10元的。猜猜,她的口袋里最少有幾張10元?
生7:5張。營業員還要找給她2元。
師:超級不公平,我們兩個人買同樣的東西,付的張數卻不一樣。
這下子,小朋友爭論不休,大家爭著發表自己的想法,甚至幫老師出謀劃策,我也融入小朋友的爭執之中,全然沒有一點“架子”,不知不覺中把課堂氣氛推向了新的高潮。
當然,我們還要教給他們一定的表達方法。剛開始時,由于他們已有的知識和能力還遠遠地達不到理想的要求,怎么辦?我覺得可以采用從“半扶半放”到“全扶全放”的形式。一開始是教師直接教給學生,讓學生跟著模仿著教師說,慢慢地,有的時候可以采用“半填空”的形式,讓學生照著樣子,把下面的話或思路說完整,學生有了一定的能力后,就可以放手讓他們說了。如:“看了這幅圖,你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如果你是小小設計師,你會怎樣設計呢?”
總之,要想打造精彩的課堂,讓學生學得愉快,學得扎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只要我們在教學中真正以學生為本,把學生放在首要的位置,精心備課,注重培養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經歷閱讀過程、探究學習方法,充分體現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意識、主體地位、主演角色和主動作用,讓學習數學真正成為學生主體內化的自覺行為,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就會學會合作、學會創造,成為一個有創新精神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