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泗洪中學 陳亞娟
數學新課程標準是“以學生發展為本”,要求“倡導積極主動、勇于探索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情境教學是針對教材中的內容創設出適宜學習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索,發散學生思維,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在課堂中營造的數學情境不僅包含了相關的數學知識和思路,還包括數學理論知識所來源的背景、與數學息息相關的活動環境以及創造數學行為的特定條件。本文針對高中數學教學特點提出以下方法策略。
數學上的理論知識、概念大多是由生活中的實際情況總結出來的,但是數學高度抽象的特性讓許多學生認為數學與實際生活存在差異,與生活脫離,過于嚴謹細致的邏輯思維讓學生產生畏懼感,其在生活中的應用又使學生覺得數學過于高端,在生活中無法觸及,從而打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挫傷了學生自信心。因此,想要讓學生主動學習探索數學奧秘,積極應對數學疑難問題,就要讓學生了解到周圍生活與數學之間的密切聯系。教師可以通過設立一個生活情境來引導學生學習。比如教師可以貼合生活設定情境:某商店衣服打折處理,要設置兩次降價,有三種方法可供選擇,方案一是先按a折處理,再按b折處理;方案二與之相反,先打b折,再打a折;方案三是兩次都打(a+b)/2折,哪種方法使商家收益更多?這類貼近生活的問題可以降低學生對數學的排斥,對數學增添幾分親切感,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啟發學生思維,逐漸督促學生建立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的意識,讓學生了解數學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教師在講解新知識點之前,可以針對教材內容適宜地提出不同類型的問題,創設問題情境,結合多種模式,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認識、理解所要學的內容。教師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創設問題情境:第一種是創設課堂互動式問題情境,調動課堂中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建立問題情境,教師在講課時與學生進行互動,提出多個難度適中的問題讓學生回答,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揭開數學問題的真面目。第二種是創設趣味性問題情境,在課堂中引入趣味性的數學問題,可以通過幾個諺語、小故事等來提出問題,在歡笑中引發學生的思考,使課堂充滿學習數學的樂趣,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教師在講等比數列求和時,可以創設如此情境:有一個聰明的乞丐拜見了國王,國王見他可憐便決定滿足乞丐的一個要求,這個乞丐想了想,對國王說:您可以第一天給我一粒米,第二天給我兩粒米,第三天給我4粒,第四天八?!凑彰看味际乔耙惶斓?倍的數目連續給我半年的米嗎?國王聽后覺得乞丐很愚鈍,只提出來幾粒米的要求,就滿口答應,乞丐笑而不語。此時提出問題:請大家幫忙計算一下,半年后乞丐可以收獲多少糧食?這樣的趣味數學故事有很多,教師可以選用與所講內容聯系緊密的趣味問題來創設問題情境,吸引同學們的興趣。
新課標要求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而學習數學的有效方法有自行探索、互相合作、實際操作等等,學生動手操作對于學習數學有著很大幫助,教師可以在學生動手操作時創設情境,讓學生在體驗數學中去探索挖掘數學真理,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拉近師生關系,促進學生互相交流,對學生的課堂學習十分有益。比如在講幾何圖形時,教師可以拿來幾組生活中常見的小游戲——七巧板,讓學生自行組成小組,每組拼一組七巧板,并且計時統計,看哪一組最先完成七巧板的拼湊,讓學生在小組競爭中既認識了不同圖形的特征,還學習了如何利用這些特征,在充滿樂趣和小組交流的環境中更好地學習幾何知識。教師還可以創設“切蛋糕”的小實驗,讓學生感受分割的神奇之處;通過“不同區域點蠟燭”的趣味實驗,讓學生了解點、線、面之間的關系……有多種多樣的實踐操作值得教師在課堂上開展,以達到深刻理解數學知識的目的,從而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想象力,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多媒體技術已經成為一種方便有效的教學輔助工具,它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充分開展多媒體教學的方式,豐富學生的課堂體驗,對于創設情境有較大幫助。創設情境本身就是要模擬一種與知識環境類似的情境,使用多媒體,音樂、圖片、影視等更能讓人從視覺、聽覺、感覺上去體會情境,對于學生體驗情境有著極好的效果,從而有效引導學生對數學所講內容的學習,并且加深學生的印象。比如在講正態分布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在黑板上畫圖講課不夠精確,可以運用多媒體進行作圖,提高精確度,清晰地將知識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讓學生更好更快地學習。
在數學課堂上應該創設高效的情境教學模式,本文列舉了多種創設數學課堂情境的方法,教師需要根據教材的不同內容去設定最適宜本節內容的情境,充分發揮出情境教學的作用。情境的創設是授課的重中之重,創設一個有效的數學情境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師要更好地運用情境教學,深層次挖掘學生學習數學的潛力,讓學生在愉悅而又舒適的課堂環境中高效學習。
[1]姜紅梅.淺談高中數學情境教學[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6(41).
[2]劉峰.基于高中數學情境教學的探索[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6(1):3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