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石莊高級中學 王 紅
所謂“分層作業”,就是在因材施教的基礎上設計作業,承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結合其不同基礎與能力進行不同層次作業的設計,以此幫助其明確自身定位,正視能力。不同于傳統“一刀切”的統一作業,這給學生提供了自主選擇的平臺,讓其根據自身能力選擇,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以此達到預期效果,并充分激發學生作業熱情,讓其在愉悅情境下積極思考,大膽探究,實現能力發展。
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迎來全面改革,作業環節也囊括其中,在傳統基礎上改善,結合學生設計,根據教學內容采取分層設計,給學生提供不同的選擇平臺,讓其自由發展,盡情展示。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首先要做的是將學生分層,只有學生分層了,分層作業才能實施。
在設計之初,要面向全體,對班級內所有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了解,明白學生數學學習基礎、能力之間的差異,這樣才能對癥下藥,合理分層,保證制定出來的分層作業是有效的。一般,我會將學生分成三層,即A、B、C,分別對應優秀生、中等生以及學困生。這樣一來,就能合理設計作業,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做到相對的公平、公正,讓每個學生都有提升、發展的空間。此外,借助分層,我會經常性開展互助活動,讓學生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給他人提供幫助,以此實現共進,之后,根據后續學習要做好調控工作,根據學生學習發展隨時做出調節,以此避免學生問題情緒的產生,久而久之,學生就能在分層的激勵下積極學習,主動探究,嘗試著在原有水平上突破。這樣就能激發學生興趣,讓其在信心驅動下積極探究,主動思考,以更好的狀態融入新課學習。
高中數學內容多、難度大,有限的課時不能讓教師在課堂上充分引導,只能粗略結合。因此,為了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部分教師會在課后布置大量習題,讓學生統一完成。這種“一刀切”的題海戰術式練習不僅消耗了學生大量時間,還削弱了其學習興趣,和預期相距甚遠。
針對以上問題,就要嘗試著將作業數量分層,并結合學生發展靈活實施。具體實施時,要在作業布置前將所有題目先做一遍,估計學生要花的時間,之后對數量進行了解,在讓學生熟悉習題難易程度以及知識點之間聯系的基礎上展開分層。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題目要針對重難點選取典型,不能太多,為學生營造愉悅氛圍,讓其有充足的時間、經歷去思考、回味,以便找到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
這樣一來,學生就不會產生厭學情緒,在合理的作業下積極思考,主動夯實所學內容,并及時查漏補缺,完善知識體系。在這一過程中,要根據學生實際靈活調控,不能統一標準,盡可能地做到靈活、有效,緊扣學生“最近發展區”,讓好學生吃得飽、學困生吃得下。
為了提高作業的有效性,在設計過程中,要積極關注個體之間的差異,讓每個層次的學生輕松找到適合自己的題目,并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突破,以此實現能力提升,達到預期效果。具體實施時,要針對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根據“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的原則,讓學生有選擇、有針對性地練習,以此促進發展。
根據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按照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我借助作業為其設計認知線索,由易到難安排梯度,讓每個學生都能順著階梯一步一步前進,讓其解題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這樣,學生就能在興趣和自信的激勵下不斷深入,完成鞏固目標。一般,我會將作業分成三個層次:A組是基礎性作業,面向全體學生;B組是提升題作業,C組是綜合性作業,這兩部分學生可以選做。下面,我就結合實例說明:在講完不等式之后,我就設計以下作業,讓學生完成:A組:解不等式,設計一些基礎題讓學生完成;B組:求函數中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在A組基礎上給學生提供提升平臺;C組:已知不等式(1)如果解集是求k的值;(2)如果不等式的解集是R,求k的值。在講完函數的單調性與極值后,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我設計了以下分層作業,A組:已知函數的單調區間和極值;B組:已知函數上單調遞增,求實數a的取值范圍;C組:已知函數在x=2處有極小值,求c的值。
通過分層作業的設計,學生就能根據自身能力自由選擇,在三個層次中自由發揮,不僅能從傳統作業中解脫出來,促進知識與能力的轉換,還能充分激發自身的求知欲,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以此實現能力培養,落實課堂學習目標。
總之,作業作為高中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不僅是學生鞏固認知,夯實基礎的途徑,更是其能力提升、興趣培養的關鍵。因此,要結合實際精心設計,借助分層作業引導學生,切實發揮作用效能,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突破,實現能力發展,落實目標。
[1]馬后峰.基于分層教學方式的高中數學教學[J].求知導刊,2016(04).
[2]張清源.談高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提高[J].中國校外教育,2017(27).
[3]周媛.分層教學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