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東縣豐利中學 邵永華
課堂教學是數學學習的關鍵,幾乎所有的數學知識點學習都是教師通過在課堂上的教授實現的,與此同時,課堂也是學生通過積極思考產生智慧碰撞的舞臺,在傳統的數學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方法陳舊僵化,教師無法很好地將數學的學科魅力展現出來,整整四十五分鐘的課堂教學雖然內容豐富,但是形式上卻很平淡和死板,學生因此感到無趣,從而常常導致課堂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學習效率低下的種種現象。為了提高學生數學課堂上的學習動力,營造出更加實用且有趣的課堂教學氛圍,必須摒棄傳統教學中機械死板的教學方法,創新和使用更具有活力的教學方式。
無論是什么課程的學習,學生對于故事總是很感興趣,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穿插介紹一些學生并不熟知的歷史故事,比如某個數學公式的創造過程,或者跟某個數學原理相關的某個數學家的生平事例等等,通過這些數學歷史小故事的描述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學生學習感到疲乏時提高他們的學習專注度,并重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這些生動形象的故事可以拓展學生數學知識面,也能夠將數學的學科魅力傳達給學生,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發展的艱辛與坎坷,認識到光輝的成果背后承載的是無數先輩的心血結晶,通過這些動人的事跡培養學生勇往直前、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質。
例如,在學習“整式的乘法與因式分解”這一章節時,其中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叫“楊輝三角”,它是一個由數字組成的金字塔形狀的幾何排列圖,可用于解決因式分解中二項式和的多次方的展開式計算,如(a+b)2=a2+2ab+b2,其中二次方展開式的各項系數1、2、1對應的就是“楊輝三角”中第三排的數字排列。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講解到“楊輝三角”這個概念時,可以穿插講解一些關于南宋數學家楊輝的個人簡介以及“楊輝三角”在歷史上的發現歷程和現實意義,通過歷史背景的介紹,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迅速拉回到課堂情境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學習中往往涉及許多有關圖形、幾何、方程的知識,這些知識點都有一個相通的難點,就是無法直觀地計算出答案,解決這類問題時通常會用到輔助線以及函數圖象的展示,以往都是教師通過板書形式向學生展示這些問題的解法,但是這種方式不僅很消耗課堂的教學時間,而且教師畫的圖象往往還不夠精確,對此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更加直觀且全方面地向學生展示完整的解題過程,必要時還可以使用動畫的形式展現圖形的變化情況,在滿足教學形式多樣化的同時,也使原先的重點難點講解變得生動直觀且趣味盎然。
例如在講解“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這樣的問題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很輕松地將動態圖或者小動畫播放出來,使學生直觀地了解到直線與圓的位置在不斷變化時其中各項計算參數的變化情況。又如利用函數圖象解決實際問題時,通過多媒體展示的函數圖象不僅精確,而且當函數中參數變化時,多媒體技術還可以靈活演示出函數圖象的變化狀態。通過多媒體的強大功能可以簡化數學中的教學難點,提高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從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
俗話說得好:“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學習過程中只有通過交流才能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傳統的教學方法只是將教學的重心停留在教師對學生的單向指導上,課堂上教師一板一眼地進行教學,課下再通過作業形式鞏固和檢查學生學習效果,學生之間的交流很少,只有在遇到不會的問題時,學生之間才會進行簡單的相互討論,學習雖然枯燥,但是通過交流也可以發現很多其中的樂趣,比如某個同學對某一類題型很擅長,總是能很快解答出來,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每個人在學習時的靈感來源都不相同,通過交流學習可以將他人的有效學習思維轉變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在不斷的探索和進步中找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所在。
平時作業其實就是學生交流學習的一個很好的媒介,以往學生的課后作業都是教師收上去進行統一的批改,由于工作量很大,教師無法對每個學生的每道題都進行細致的評價,只是簡單批改一下對錯,然后在課堂上進行統一的講解,這種課后作業的檢查方式不僅費時費力,而且效果不佳。但是如果換一種方式,讓學生之間進行課后作業的相互批改,就能將這種費時費力的作業檢查變成學生之間進行思想交流的機會,在互相批改和評價作業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會接觸并了解到其他學生的解題方法和思維方式,發現自身的優勢與不足,學習其他學生的奇妙思維,同時發現數學學習中的樂趣,并通過相互討論最終完成共同的進步。
興趣教學在初中數學課堂上的應用還有許多實用性教學方法有待開發和創新,同時也有許多不恰當的教學細節需要避免和加強注意,比如在穿插數學史的介紹時要注意故事的知識相關性和簡潔性,不要因說太多或者不相關而影響到課堂的教學效率。希望通過興趣教學能夠更有效地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并幫助學生建立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對數學知識的向往。
[1]徐富強.初中數學教學點滴談[J].師者講壇,2015(18):185.
[2]孟靈芬.初中數學興趣教學[J].教育科學,2014(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