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和平小學花沖分校 韋永峰
美育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發展學生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因此教師要“育美”,即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學生才能知道美的事物有哪些,才能感受到美的存在,從而使美育教育落到實處。細致分析現行的教材,這些“美”就在人類的生產生活、自然界的萬物變化、數學知識的內在魅力、數學學科的整合應用等處。
課標中的前言部分指出“數學更加廣泛應用于社會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它是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科。在教材中,很多地方都能看出美育教育的身影。
如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的“一億有多大”中,通過數一億本練習本需要多少時間,學生在數、測過程中,感受到需要三年的時間才能數完,教師借機提出問題:“生產一億本練習本需要多少時間?”“生產練習本的樹木又需要多少時間?”從而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感悟珍惜資源和資源再利用的必要性。
再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的“校園的綠地面積”中,通過“提出問題”“實地測量”“匯總分析”“回顧反思”等教學活動,學生了解了學校草地、灌木叢、樹木等綠色植被的規劃情況,感受了花匠工人們的辛苦,體驗到綠色植被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從而培養學生愛護環境、珍惜資源等美的教育。
數學是一門工具性學科,在自然界中,對事物的觀察和研究,很多都離不開數學,這對學生來說是非常喜歡的。
如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樹葉中的比” 中,先后按樹葉的長、寬分類,樹葉長和寬的比值分類,通過問題解決,師生發現許多有趣的自然現象:同一種植物,它們的長和寬的比值是接近的;不一樣的植物,長和寬的比值是不一樣的。整個教學過程既培養了學生的數學素養,感受到數學的美,又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感受到自然的美,真可謂一舉兩得。
數學的美,在其知識內容的美,又包含簡潔的美、推理的美、猜想的美等。
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用字母表示數”中,通過研究三角形個數和拼成三角形所需的小棒根數,引導學生發現小棒的根數是三角形個數的3倍……總結用符號a來表示三角形個數,拼成三角形所需的小棒根數是3a,彼此之間是三倍的數量關系,這不僅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數便于交流,而且淺顯易懂,體現出數學的簡潔美。
又如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衛星運行時間”,通過“估一估”“算一算”“說一說”,引導學生運用三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知識經驗,遷移到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整個計算教學過程中,“轉化”是本課重要的教學思想,需要學生細致地觀察和靜心地研究,從而發現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依據,最終解決問題,體現了數學推理的美。
再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釘子板上的多邊形”,首先學生有序地觀察圍在釘子板上的多邊形(凸邊形、凹邊形),并計算出這些多邊形的面積,之后數一數圍成多邊形所需的釘子數,接著引導學生發現了釘子數和面積的關系,大膽猜想得出多邊形內部沒有釘子的面積公式,多邊形的面積=釘子數÷2-1,如果用S表示多邊形的面積,用n表示釘子數,字母表示為S=n÷2-1,然后通過學生猜想的內部沒有釘子的多邊形進行驗證……最終完善了多邊形面積公式S=n÷2-1+a,即皮克定理。整個活動過程,學生通過猜想、驗證,得到了屬于他們自己的發現,這種“猜想的美”是學生內心無法用言語表達的,而又讓人魂牽夢縈的美。
數學是一門工具性學科,其美不僅在于內部的知識結構,而且運用于其他領域。
如在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的“間隔排列”中。學生了解了一個物體間隔著一個物體排列的概念后,列舉出音樂中的簡單節拍,當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時,解釋了運用音樂中的1/2音符和1/4音符創造出的間隔排列,并將這種間隔排列在全班現場演奏出來……學生彼此之間的這種感受,體驗了數學與音樂融合的魅力,體現出數學整合應用的美。
再如蘇教版(2001版)五年級下冊“奇妙的圖形密鋪”中,教材首先呈現了規則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腰梯形等單個圖形的密鋪,解決了正五邊形與菱形兩個圖形的密鋪,然后教師呈現了不規則圖形:鴿子、魚、騎士等圖案的密鋪,感受生活中的美,最后呈現了自然界中的密鋪現象,感悟自然的美,其實這些都是荷蘭圖形藝術家埃舍爾從事物的精確、規則、秩序等特性中發現了美,創造了美,是數學與藝術整合的經典。
“美”在人類的生產生活、自然界的萬物變化、數學知識的內在魅力、數學學科的整合應用中。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教學時,學生能夠自主發現這些美,感受到這些美,提出有關“美”的問題,便達到了“育美”的要求,這比下一環節的“美育”更為重要。
[1]springnice.數學中的哲學思想——數學與音樂結課論文[J].百度文庫,2016.
[2]張光琪.科學思維版畫大師——艾雪(埃舍爾)[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