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白鹿小學 史 穎
概念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小學數學中有很多概念,這些概念是構成小學數學的基礎知識。小學階段的數學概念課,對于抽象思維發展還比較薄弱的學生來說,理解、掌握、運用都有一定困難,而讓學生喜歡上數學概念課則是難上加難。對于教師來說,也常常覺得概念課枯燥、乏味,而且缺乏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很難教學。因此,如何突破概念教學的誤區,進行有效的概念教學,實現靈動的課堂,是值得筆者深思的問題。
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往往不深挖教材, 滿足于列舉幾個實例引出概念, 往往要求學生先把概念強記下來,然后通過大量的練習來鞏固強化,表面看起來學生已經理解了意義, 也能進行一些簡單的實際運用, 但這種僅僅停留在淺層表面知識的做法是無法使學生深刻理解概念的。由于學生并沒有理解概念的真正含義,一旦遇到實際應用的時候就感到手足無措。
很多小學數學教師本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自己對于相關的數學概念問題缺乏清楚的認識,沒有對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概念進行系統化的總結,只是盲目地跟著課本講,沒有找到概念和概念、概念與學生之間的聯系點,這種教學方式會使得學生掌握的數學概念零碎而缺乏系統性,不能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一個有效的數學概念網絡。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為,進行概念課的教學既要把握概念本身的基本特性,也要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運用有效的教學方式,促使學生認知概念、形成概念、運用概念,使小學數學概念課教學剝去枯燥無味的“外衣”,呈現獲取新知愉悅的“內核”。
新知的學習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教學預案的設計要依據教材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選擇適當的方法,把握好本節課概念的“生長點”,才有利于概念的形成。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是要熟悉教材,知道知識的“生長點”,還要考慮學生認知中可能出現的障礙,掃清學習道路上出現的障礙,做一些適當的引導,針對不同概念采取不同的方式。如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方程》,教師與學生建構完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數的等式之后,出示了以往教材上的一些題型:8+( )+10,8-□=2,我們不難發現用( )、□等表示的等式在練習中反復出現過,原來我們在很早以前就已經形成了最初的方程知識背景,對于方程的認可程度提高了。
新舊知識互動,辨證理解概念。當新舊概念聯系十分緊密時,不需要從新概念本意講起,只需要從學生已學過的與其相關聯的概念入手,并加以深入指導,得出新概念。如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下冊《有余數的除法》時,筆者課前進行了學情調查:8個蘋果可以平均分給幾個小朋友?學生的回答幾乎一致:可以分給1、2、4、8個小朋友。這是基于學生現有認知的一個真實反映。從表內乘法到表內除法,學生對于平均分的認識只是把物體正好分完,對平均分的認識還局限于沒有余數的階段。“平均分正好分完”是已有認知,“平均分后有剩余”是學生認知的斷層。當我們面對一個嶄新的概念時,教師應努力探尋知識的發生原點, 將靜態的知識結論轉變為動態的探索對象,讓學生經歷概念發生、形成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采取一些恰當的方式了解學生,如學情調查研究等,找到新舊知識之間、文本知識和生活知識之間的聯結點展開教學,讓學生以聯系的觀點學習新的概念, 促進主動建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了解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這里的價值既指數學的實際應用價值, 又指數學發展價值, 但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能夠切身感受到的就是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即數學的實際應用價值。我們的概念課如果只重視概念的形成過程, 而忽視概念的應用過程, 容易導致學生產生“學了這些知識沒有用”的想法。因此, 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 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如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比的基本性質》時, 在交流中初步理解了比的意義后, 教師創設了奶茶配方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幫助解決:1000g紅茶水+150g奶精+50g糖可以配一份奶茶,本來紅茶水、奶精、糖之比為1000∶150∶50,可以化簡為最簡整數比:20∶3∶1,想多配一點奶茶可不可以?想少一點呢?哪個比可以幫你的忙?生:最簡整數比。通過對今天所學概念的應用,學生將學過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在“學數學”中“用數學”,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增進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應用。
總之,概念教學的各環節要絲絲入扣,教師要善于聯系生活之源,注重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與概念的特點,及時發現概念教學中存在的誤區,采取有效的策略靈活設計,讓學生體會此數學概念的價值所在,并獲得數學概念的內涵與延伸,實現概念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