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實驗小學 萬春紅
數學知識之間存在各種結構性的關系。教學實踐表明,將數學知識由點串成線,形成知識網絡,能讓學生更清晰、深刻地感知數學知識的本質。模型思想作為《課程標準(2011年版)》修訂新增的核心概念之一,揭示的就是數學對象內在的數學關系結構,它直接指向數學本質,抓住了數學最核心的部分。數學課堂中,重視建構數學模型,能引領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展,促進學生對知識進行追本溯源的深度思考與探究。
建構數學模型,有助于學生知識結構化: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簡單地聽取和吸收教師授予的知識,而是通過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探究、碰撞,把握知識再加工的建構過程,從而把新知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中。數學模型能將學生散落的知識點穿珠成串,進而促進學生深入理解知識本質。建構數學模型,有助于學生思維走向深刻,同時,有助于學生探索能力的提升。
數學模型突出數學結構的形式化表達,注重對學生簡約化的理性思維訓練。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經歷建模的過程,發揮模型思想在學生思維發展中的作用,下面簡述自己在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
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很多不同的生活原型中包含相同的數學模型,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尋找生活中與數學學習有關的素材,及時引入課堂,將學習內容通過生活情境的方式展示給學生,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他們感受其中隱含的數學問題,促使學生將生活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感知數學模型的存在。
如在教學《認識11~20各數》時,教師從教室里常用的“評比欄”引入,老師每表揚一次小朋友,就會在“評比欄”內為他貼一個“笑臉”。當學生得到的“笑臉”個數太多,格子不夠用時,怎么辦呢?學生思考交流后,教師出示辦法:當“笑臉”個數滿十個,就把它們換成一顆“大拇指”。接著,數一數幾個小朋友分別得到幾顆“笑臉”。數的時候,學生會發現貼“大拇指”的格子數起來很方便。這個環節的設計初步讓學生感知10個一可以換成1個十。
接著,教師向學生介紹古人的石子計數法:數一個物體,就在地上放一塊小石子,當數量太多,小石子不夠用時,人們就用一個大石頭代替10個小石子,再一次讓學生感受到10個一換成1個十源于生活的需要。
兩次替換后,教師提出活動要求:“數出11根小棒,怎樣擺能一眼看出是11根?”學生有了前兩次替換的經驗,可能會很快想到可以把10根小棒換成一根大的。怎樣換呢?十根全部合到一起就可以了。學生可以初步感知:隨著數的數量逐漸變多,一一對應的計數方法過于煩瑣,因此,一個新的比“一”大的計數單位產生了,它表示“10個一”。這個教學過程呈現了概念逐漸發展、抽象的過程,學生的腦海里產生初步的模型:1個十可以替換10個一。
新課標強調,數學教學要由重視“結果性”轉變為“結果性與過程性并重”。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讓學生親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從而建構新的知識體系。
例如,在教學“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時,探究長方形特征時,教師提出“長方形對邊相等怎么驗證?你有什么好的建議?”
師:請大家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工具,動手驗證一下。
生1:我是用測量的方法,先量出長方形的一條邊,再量出它的對邊,然后比較,發現長度相同。
生2:我是用折的方法,把長方形左右對折,兩條邊完全重合,說明長方形左右兩邊長度相等。把長方形上下對折,發現長方形上下兩條邊長度也相等。
師:我們通過量或折發現長方形對邊相等,那么長方形的角有什么特征呢?是不是四個角都是直角呢?你能驗證一下嗎?
本課中,學生借助長方形紙和尺子,自主探索驗證了長方形對邊相等,并把驗證長度的經驗模式應用到驗證角度,讓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建構,經歷了自主探索、驗證猜想的過程,構建了數學模型。
合作交流是《數學課程標準》提倡的有意義的學習方式之一。在數學活動中,學生會以已有經驗為基礎來建構對知識的理解,通過合作交流,傾聽別人的看法、教師的點撥,和自己的經驗、理解進行碰撞、交互,從而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例如,在教學《認識11~20各數》時,學生認識了10個一是1個十,初步感知先擺一捆,再擺1根,能一眼看出是11根。教師讓學生快速拿出12根小棒,鞏固“一個十”的模型,了解12里有1個十和2個一。
師:你還想擺出十幾呢?
師:告訴你的同桌,你是怎樣擺的?
匯報交流:
生1:我擺了13根,擺一捆,再擺3根。
生2:我擺了15根,一捆加5根。
生3:我擺了18根,先擺1捆,再擺8根。
……
學生列舉自己的擺法,師板書并追問:我們擺的這些數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同桌交流后,學生發現十幾就是一捆加幾根,“十幾”的模型已經清晰可見。估一估、數一數環節,數草莓時,學生估計可能有十幾個。師:怎樣能一眼看出是十幾個呢?擺小棒的方法在這里可以用嗎?通過教師點撥,學生很快想到數到10個的時候可以圈起來,這樣方便看出是十幾。
學生在交流展示、教師追問、點撥中,自己的經驗理解與他人的經驗相互融合,數的概念模型也得到了補充和完善。
模型思想的滲透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學生的知識模型是在一次次的數學活動中建立與發展,并不斷修正,完善。在教學活動中,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構建數學模型,讓學生的學習體驗經歷從模糊到清晰的過程,引發學生深度思考,從而提升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