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高新區秦馀小學校 宋玲萍
有效的課堂師生互動,能促進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成長。一線教師是最好的實踐者,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一線教師通過對師生互動方面理論的研究,加之教學實踐,能夠及時發現弊端。筆者任教第四年,在單一的教師傳授過渡到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中跌倒了無數次,也爬起了無數次,慢慢地走向了光明。
師生互動的目的在于讓學生與教師合作完成某件事情,從而調動學生的思維。筆者聽過很多專家名師的小學數學課,不管是活動課還是非活動課,都會涉及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筆者當初認為師生之間“零距離”便是互動的體現,教師先提問,學生思考,然后回答,師生之間的互動就出現了。然而,經過實踐才發現這種想法是膚淺的。經過反思與研究,筆者認為:師生互動不僅僅是一種教學形式,更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集中體現。總的來說,師生互動是學生提高思維的關鍵。
筆者還發現,剛畢業的年輕老師一般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很近,更像朋友,很多人就認為年輕老師更容易實現有效的師生互動。其實不然,就像筆者最初認為的那樣,師生互動也不是師生關系。課堂中的師生互動是和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聯系的,學生提升思維高度便是最終目的。年輕教師更易與學生相處融洽的說法是正確的,但是將這種關系轉化為課堂中的有效師生互動仍然需要認真研究與實踐。師生互動的有效實現,還需要教師自身堅實的理論與實踐作為鋪墊。
當今教育強調學生為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但是強調過了頭,便成了弊端。筆者就經歷過一次失敗,那時筆者工作才一年,各方面能力都很薄弱,參加了區青年教師評優課。準備過程比較急,那時也沒有重視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難點,沒有深入研究課標。在自己學校模了幾次課便上了場,在上課途中便問題連連。換個學校、換個班級,筆者根本把持不住學生,突發的一個個問題根本來不及思考。筆者當時雖重視師生互動,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思考,但是卻忘記了師生互動也要有理論支撐,而非純粹的你問我答,也不是你一句我一句的討論。筆者當時為了吸引學生眼球,搞了許多花里胡哨的場景,都是對于本節課沒有用處的。因此,筆者認為,師生互動中,教師必須要在背后把控全局,而不是任其自由發展。
課堂中的師生互動必定要花費一定的時間,這便造成了時間上的不足,甚至是浪費。每個班級學生的水平不一樣,不同層次的學生水平也不一樣,不能套用一般的師生互動方法,要與實際相聯系。可想而知,師生既然要互動,肯定是要花費較長時間,這對一線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有些班級的學生較為活躍,喜愛熱鬧的課堂氛圍,教師拋出一個問題,能夠合作討論,興致高昂。但若是積極思考還好,就怕有些只是起哄,這樣教師又要花時間去管理紀律,時間便不知不覺地過去了。
每個班級里都有課上積極舉手發言的學生,而那些默默無聞的學生從來不舉手。一旦教師心急,便會反復地叫比較好的學生來回答,這便會導致優等生得到機會發展,而后進生持續遭受冷眼旁觀。對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來說,能夠順利地上完一節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更加傾向于讓思維敏捷的學生來回答,長此以往,便會使得師生互動變得狹隘,單純是教師和優等生之間的互動,而后進生則是旁觀者,這樣就造成了不公平,后進生的學習積極性下降,失去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一些老師在和學生互動時這樣問道:“這對不對?”“是不是?”“行不行?”……學生則會拉長聲音去回答,筆者也常犯這樣的錯誤。一些教師認為這樣的提問也包含在互動中,但是,學生的回答沒法去衡量,只憑他們的表面說辭沒法確定他們學習的效果,可能部分學生只是依樣畫葫蘆,學生不用經過思考就能回答這些問題。整個教學活動的設計都是教師來完成的,怎么教、教什么、采用什么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等都與互動息息相關,教師要認真考慮。
以上是筆者任教三年多的發現,同時也在潛心研究如何避免這些問題。分析師生互動的影響因素,有利于改善師生之間的關系,優化課堂教學,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質效。我通過一學期的學習與鉆研,找到了以下幾個方法:
教師在教學前應深入研究教材。最近讀了李烈老師的《我教小學數學》,書中闡述了他潛心研究教學后總結的一些優良教學方法:抓微觀,抓具體,抓落實。李烈老師上好一節數學課的做法是:
(1)盡量發現表揚孩子們的每個“閃光點”,喚起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讓他們在老師的表揚聲中感受到老師的關注和愛。
(2)有意注意“學困生” ,讓他們感受到新老師沒把他們當差生。
(3)對所講的新知識,一定留有充分的反饋時間,讓所有的學生當堂學會,人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有新的起點。
這本書給了我很多啟示,對于我研究師生互動也有一定的影響。教師要會得全面,在教學前要做很多準備工作,深入研究教材,把握重難點。師生互動要以扎實的數學知識為基礎,教師若能夠正確把握教材的重難點,那么教授時就不至于浪費時間去研究不相干的問題。很多教師敗在“顧慮”太多,想掌握全局,教授盡可能多的知識點,卻不知有些東西是無用的,無需花時間去糾結。教師要交給學生適合的、有用的知識,同時也要因材施教。
教師在研究教學設計時,要閱讀很多參考資料,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課堂中的師生互動需要教師在設計教案時做好預設,問題的提出是否是恰合時機的?是否具有發散性,能夠引發學生思考的?即使教師在課前準備得相當充足,走進課堂中也隨時會有突發狀況發生,這時就需要對教學思路進行重組,互動的發生時機也要改變。
教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雖是起輔助功能,但是卻是不可缺失的,教師在一開始就要掌控全局,為學生開個好頭,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同時要對自己和學生充滿信心,一視同仁。教師的教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最終目的,而不能偏愛好學生,冷落后進生。教師要本著公平公正的態度,為每一個學生創造同等的機會,幫助后進生融入師生互動中來,不論是活潑聰明的還是沉默內向的學生,都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課堂中的師生互動中來。教師不能一味追求課堂的順利進行就逃避困難,尋找捷徑,小學數學課堂中的藝術需要每一位教師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