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高新區實驗小學校 沈 慧
教師是否能有效組織課堂對話?如何能真正有效實現課堂對話?本文試以張齊華老師的《圓的認識》的教學為例探討以上問題。
教學片段一:學生小組討論“圓的半徑為什么有無數條”,后進行全班交流,這是本節課第一次全班交流。
老師請了生1發言(坐第一排),并示意他面向同學。
生1:半徑就是圓心射出的射線,一個點可以射出無數條線,所以說圓的半徑是無數條的。(對著大家,生1很不習慣,低頭說話,說完就等老師發話)
師:他說的話你們明白了嗎?明白的舉手。
學生互相觀望,大部分都陸續舉手。張老師讓聽懂的重復,學生紛紛縮回舉起的手。張老師幽默地強調: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蒙過去。重新舉手表示聽懂,只有幾人舉手。
生2(面向老師)兩次重復生1的意思,第一次朝向老師,第二次經提醒面向同學,重復后等待老師的“指示”,而此時學生們的反應依舊很茫然。
此時張老師指著圖繪聲繪色地講解:可以往橫著射、斜著射……怎么老師一說大家都懂了?看來要結合圖。
教學片段二:交流“圓的半徑有無數條”用時約13分鐘后,交流“為什么圓的半徑都相等”。
生3:因為圓是沒有角的一個圖形……它是圓形的,所以它發出的線段都是相等的。
生2表示聽懂,其余學生表示不懂。
生2面向同學,對照圖形完善生3的意思,與同學有眼神交流,說完后等待同學們的反應。這時之前幾乎沒舉過手的生4舉手,張老師請4發言……之后生3“想總結一下”,隨后學生紛紛表示贊同……
約3分半鐘的時間里,有5個學生發言,聽眾積極表示贊同、不懂、有補充等反饋信息。這時張老師想總結一下,學生不許,還是踴躍地要發表自己觀點,張老師又請兩位同學發言,意思相近,論據更豐富。學生紛紛表示同意,也紛紛舉手想發言。此時張老師說:“我來理理……信息量比較大……”
思考:以上截取的兩個片段都是全班交流中的。從開始學生沒有對話的意識,不會對話,到十幾分鐘后學生努力把同學講懂、認真傾聽、學會互動交流。這個過程張老師是怎樣引導和組織的,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發?
“講給大家聽,把大家講懂了你就成功了!”“大家要認真聽,努力聽懂。”張老師在片段一中發現學生只對著他說,說完只等著他評判,其余學生像置身事外時,他誠懇地對學生提出要求。
接下來他提醒發言學生“對大家講”,看大家的反應,并示意聽的同學做出回應(舉手表示聽懂)。讓講的人和聽的人進入角色、直接對話。漸漸地,他的提醒少了,講與聽的雙方直接互動。
幫助學生形成對話的意識首先需要教師有對話的意識,不以自己為權威,不要讓學生的講與聽都指向教師。教師要讓學生講,讓學生評判、補充、辯論……教師不要霸占講臺,要適時退出對話的中心,真正讓學生走上主體的位置,形成對話的意識。
留心觀察我們課堂中學生的表現不難發現:越是到高年級,積極舉手的學生越少,特別是要說類似“為什么”的探索性、表達復雜的問題。學生真的沒想法嗎?他們為什么不愿意講?
學生不愿意講的原因無外乎是表達不清楚很沒面子,即使講也沒幾個人認真聽,甚至不是老師想要的答案老師會置之不理。為什么教學片段二中幾乎人人都參與了對話?包括開始一直沒有舉手的生4,看看張老師怎樣對待學生的講?
張老師尊重每位發言同學,示范引導學生一起認真傾聽。張老師對學生的語言磕磕巴巴、有錯誤的回答給予足夠的耐心,抓住回答中點滴合理之處給予鼓勵,幫助他們表達心中有而口中無的意思。
片段1中張老師及時幫助生2進行形象的表達。印象深的還有一處:在討論圓的半徑為什么有無數條時,生2說:“把圓剪開,是一條線段,線段上有無數個點,所以與圓心連成無數條半徑。”或許會有老師會否定他,指出這樣半徑長度都變了;或許會模糊帶過,畢竟讓別的學生懂他的意思太費時間了。而張老師是怎樣做的呢?畫圖幫助學生理解,并表揚:這么一變一點也沒影響半徑的條數,雖然半徑的長短變了。這里有很高深的思想……
因為老師的鼓勵、心中有學生,本節課說明“半徑無數條”的驗證方法竟然有4種之多,包括“化曲為直”在內的兩種更讓人拍案叫絕。
片段二中,學生交流3分多鐘后,張老師想“打斷”一下對話,學生“不許”,張老師民主地退讓,于是又出現了生5、生6的獨特而更進一步的思考。
營造民主、關愛的氛圍,給學生思考的機會和動力,給學生適切的幫助,學生的精彩讓人難以置信!學生也才會真思考、有話說、愿意說。
全班交流的開始,有部分學生貌似“正襟危坐”,實則對別人的發言猶如耳邊風。沒有傾聽怎能有對話?
張老師怎樣讓學生學會聽的?張老師坦誠要求學生認真聽,他還在課上多次殺回馬槍:“沒聽懂舉手。”“誰來重復?”“兩次都不舉手,我就請你說啦!”張老師在逗笑中讓學生懂得實事求是,“逼”著學生認真聽。
張老師真正高明之處是自己對學生的真誠與尊重,身教勝于言教地指引全班學生聽。任何學生的回答,張老師都專注傾聽,不打斷、有耐心,從不因為學生的發言與自己想法不一致,而以“啟發”的名義把學生的思維拉入自己的預設軌道之中。
張老師還善于以問題驅動:“誰聽明白了他的發言?”“有不同觀點嗎?”以評價引領:“你聽得真仔細,聽懂他的意思了。”“受前一位同學啟發,你有了新的思考,多一份傾聽、思考,也就多一份發現。”幫助學生認識到:傾聽能促進思考,傾聽能使自己融入對話,有高質量的發言。這樣,實現“要我聽”與“我要聽”的統一。
教師的發聲體現在對學生交流的幫助,如教學片段一,教師對照圖細致而形象地講解,如“你覺得就那樣講,還是對著圖?”的提醒、指導。
教師的發聲還體現在對對話的提升和補充。教學片段二,先后有7個學生圍繞“圓是均勻的,所以半徑都相等”發言。交流比較充分了,此時應該做的事是適當回顧,使學生對這段交流通過比較形成清晰的認識,借此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而“小結”的任務是學生難以勝任的,張老師及時梳理,起到回顧提升的作用。
這之后,一直未出現的證明“半徑都相等”的重要方法:測量法、聯系圓規畫圓兩腳距離不變,則被張老師提出(找學生“代言”)。這里教師的發聲體現在對對話補充、調控中,作為主要方法,學生沒有提出來,教師應該“發現”并與學生交流。
有效的課堂對話離不開教師的把控全局、適時調控進程,向更開闊地帶或更高層次進發。
高質量的課堂對話需要教師真正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營造良好的課堂文化,讓學生會講、會聽,成為對話的主體,教師適時地“站”出來,發揮好自己的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