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姍姍
幼兒園一日活動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于各項活動之中。教師認真學習并深入領會《指南》精神,重點圍繞“教學與游戲”和“幼兒園一日活動”展開了實踐活動。
我們以“幼兒園一日活動”為切入點,利用園本教研活動,就“幼兒園一日活動中幼兒的學習與發展”為主題進行了互動式教研。大家通過案例分析、思維導圖等形式,梳理出幼兒在各個環節可能獲得的學習經驗,使大家更加明確了“一日活動皆課程”的理念,為開展教學與游戲奠定了基礎。
在晨間活動時,我們充分利用活動室的空間、材料,讓幼兒進行實際操作,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的需要,使得原來單純的戶外活動更加全面、科學、合理,充分保證幼兒的實際操作得以落實。
班級是幼兒生活和學習的主要場所,其中環境的規劃和布置是班級課程實施的重要途徑。我們根據“畫出空間”“紙上談兵”“規劃設計”“挪移大法”這四個步驟,進行室內空間的合理優化。盡量做到相關區域要毗鄰而設,區域之間要干濕分區、動靜分區,各個區角有明顯界限,最重要的是教師視線無盲區。我們鼓勵班級教師在達到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再做班級個性化的創設。
教學與游戲的融合是教師專業水平的重要體現。教師要在幼兒的自發學習中學會如何觀察并慢慢地走向兩者的融合。
剛開始,我們嘗試管住嘴、睜大眼、放開手,在游戲中學習觀察幼兒的行為,并將觀察到的內容作為故事進行交流分享。時間越久,觀察到的故事就越多、越精彩。隨著教師觀念的轉變,班級中也為幼兒設立了一個個屬于他們的小天地。這里有幼兒的畫畫,有幼兒的照片,有幼兒的手工,還有教師說的悄悄話和家長的留言,這里是教師、家長和幼兒都非常喜歡的地方,因為這里有大家共同成長的足跡。
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結合《指南》試著分析觀察內容所蘊含的學習和發展并借助于“班本教研”的形式,以班級教師為主體進行教學研討活動。班本教研所關注的問題是多方面的:有家長工作的,有游戲方面的,有生成活動的等等。無論是一日活動、主題活動還是區域活動,教師通過對班級教育活動的審視,尋找有價值的問題,在研究和解決問題中推進幼兒的發展并改善班級教學的水平。
教師有意識地“教”和幼兒自主地“學”是相輔相成、相互融合的。自主游戲和學習活動都是幼兒學習的有效方式。而在學習活動中,小組學習和個別學習更能適合每一個幼兒的學習步驟和個別需要。我們每天要保證幼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游戲,游戲中,教師進行觀察也已經是一種常態。教師在中午吃飯時、在教研活動中、在午間散步時都會相互交流各自觀察到的故事。那么,如何做到游戲與教學的融合,如何在幼兒自發自主的游戲經歷中捕捉有價值的教學契機,成了我們現階段的研究主題。
我們在一日生活各環節對幼兒進行觀察,觀察后通過研討,聚焦問題,提煉有價值的教育契機并展開相應的活動。例如,如何在散步時對未干的水泥地上留下的小動物腳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順著幼兒的興趣點,我們生成了“腳印大集合”“留下我的手印”等活動;這學期,幼兒園在午餐時,給幼兒增加了糖蒜,剛開始很多幼兒都不吃,于是我們就糖蒜引發了一系列的話題和活動,如:剝大蒜、種大蒜、收大蒜。
家園共育是我園的特色,在幼兒教育上,我們和家長建立了伙伴關系。我們的家長開放活動打破了原有的“聽一節課、參加一次親子活動”的固有模式,而是邀請家長一起走進孩子的世界,讀懂孩子、解讀孩子。我們會在活動前給家長發放觀察記錄表,請家長在活動中觀察自己的孩子:你看到了什么?你覺得孩子想干什么?你想怎么做?教師也同時觀察孩子的行為,并從專業角度去解讀幼兒的行為,轉變家長在育兒方面的觀念。
我們在一日活動中踐行《指南》精神,以幼兒的發展為本,發揮家長、教師、幼兒園三位一體的作用,致力于課程游戲化建設,促進幼兒、教師、幼兒園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