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董 娟
說起方位,人們腦海中首先想到的就是上下、前后、左右六大方位。如何以適合幼兒的方式幫助他們正確掌握和辨別這六大方位,需要教師在觀察幼兒生活、學習、游戲的基礎上,以課程游戲化的理念為指導,啟發和引導幼兒通過參與方位游戲,掌握一定的數學知識和概念。
在活動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大班幼兒已經擁有了以自身為中心辨別左右的能力和左右方位的空間位置經驗。教師以問題“你們身上有哪些地方是分左和右的?”幫助幼兒回憶和找到前期經驗。隨后利用已有經驗和幼兒玩指令游戲,在聽指令做動作的過程,關注幼兒對左右的分辨以及從以自身為中心轉向以相關參照物為中心分辨左右,將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教學的重要資源。
大班幼兒特有的具體形象思維使得他們的學習需要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中進行。在游戲中,老師注意不斷豐富操作內容、變換操作形式:既有看屏幕猜手勢分辨左右的操作,幫助幼兒學會細致觀察,仔細辨別;又有選擇獎勵計算總數的操作,鞏固計數能力,激勵幼兒興趣的延續;更有兩兩對面的合作操作,培養幼兒與同伴的商量協作能力。在充分互動的操作中,幼兒運用多種感官,邊操作邊思考,通過與空間、教具、同伴、教師的相互作用,逐步建構、整合、修正出屬于自己的方位辨別概念和技能,從而獲得豐富的知識和建構思維。
贊可夫說:“教會幼兒思考,這對幼兒來說是一種最有價值的本錢。”在“看圖猜手勢圖”的游戲環節中,教師設置的手勢圖是層層深入、逐步遞進的。第一次猜測左右手時,幼兒有了短時間的停頓。針對幼兒的困惑,教師并沒有直接告訴他們看手勢圖的方法,而是提供給幼兒充分的探索時間,鼓勵他們通過仔細觀察和積極探索,尋找和發現看圖分辨左右的關鍵思路,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總結和鞏固所獲得的經驗(觀察手心手背以及大拇指的方向)。第二次猜測手勢造型圖的難度加大,教師鼓勵幼兒運用先前的經驗進行獨立思考,當幼兒對“猜想”沒有把握時,教師提醒幼兒通過尋求幫助進行組合驗證,為“猜想”尋找證據(拿出手來比一比、做一做),根據實際修正進行猜想。針對只是碰巧猜對但并未做對手勢動作的幼兒,教師給予提醒和要求,啟發幼兒在進一步觀察和思考后修正自己的手勢動作。活動過程中,教師還發現這樣的情況:個別幼兒能夠比畫出和圖示一樣的手勢圖,但卻總是站錯左右線。教師在幼兒做對動作的基礎上,提醒他們先觀察一下自己的手,經過思考后再去站左右線。第三次猜測,出示的是面對面的實物手,除了需要考慮拇指朝向、手心手背的因素外,還需要增加考慮手腕的方向問題,這種“觀察→猜測→驗證→修正”的思考過程,正是幼兒學習過程中最可貴的核心品質。
幼兒在個別操作中獲得的經驗是零碎、自我、粗淺的。教師重視幼兒間的相互交流,既要有自我思考與學習,又要有同伴間的相互驗證,且提供機會對自己的思考進行表述和反省,同時學會聆聽別人的意見并做出適當的評價。例如,手勢圖的游戲需要觀察手心手背和大拇指的方向。教師在一次次游戲中,請操作成功的幼兒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幫助其他幼兒學會細致觀察、仔細辨別。對猜想有疑問時,鼓勵幼兒和同伴一起比一比、做一做,進行自我反思和向同伴學習,進而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在總結幼兒游戲情況時,讓幼兒數一數今天得了幾個笑臉,并發放五角星貼紙作為獎勵,大家在看看、點點、數數中分享和交流成功的喜悅。
經驗的遷移就是讓幼兒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新的問題。教師根據幼小銜接的內容,在活動的最后環節為幼兒調整安排了整理游的步驟:設置左1、右2等位置卡片,請幼兒將相應的學習用品歸位,為大班幼兒的幼小銜接打下良好的基礎。在認識方位的基礎上又對排序、序數等內容有了拓展:不僅有方位的認識,還有排序起點的問題。使得問題回歸幼兒的生活,并且富有挑戰性,要求幼兒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動手實踐,經歷再創造的過程,讓幼兒明白:數學源于生活,更要應用于生活。
大班數學游戲“左左右右”的開展,把握住了幼兒游戲的精神內涵,真正實現了數學活動的游戲化,從幼兒的興趣需要出發,不僅讓他們在游戲中鞏固了從認識主體和客體兩個角度分辨左右方位,更重要的是通過游戲讓他們學會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從而將知識變成自己的“學識”、自己的“主見”和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