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左麗云 張鮮菊
民族游戲是民族傳統文化范疇中適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一部分。將優秀的適于幼兒發展的民族游戲引進課程中來,充實幼兒的游戲活動,讓幼兒在幼兒期產生情感的共鳴,能促使他們在游戲中學會生活、交往、競爭、合作、創新;有助于培養幼兒解決人際矛盾、控制自己行為和情緒的能力;并且有利于幼兒養成理解和照顧他人等良好品質。
隨著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深入,我們意識到塑造民族教育園所特色,構建園本課程的重要性。因此,我們將探索民族游戲作為載體引入幼兒園課程,嘗試將民族游戲與主題、環境、集體活動、區域游戲進行創新性的結合,合理地開發與利用民族游戲是實現少數民族集居地幼兒教育中“傳統”與“現代”對接的重要途徑。我們應從民族文化中汲取部分適合幼兒年齡特點并有助于幼兒身心發展的游戲貫穿于幼兒一日活動之中,讓幼兒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
民族游戲承載了民族傳統文化,是在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經過不斷加工而形成的,具有濃烈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氣息,對兒童群體發展和個體成長,特別是社會化的發展有著重要價值。但由于種種原因,許多民族游戲正面臨失傳和流散的境況,幼兒園對這種重要的文化教育資源更是開發與利用得不夠,首先,表現為缺乏搜集、開發民族文化的意識;其次,缺乏有效的策略,且教師缺乏對民族文化的繼承與發揚的意識。由此,我們采取了以下措施:
幼兒園向教師、家長宣傳民族游戲在幼兒發展中的重要性,引導大家對民族游戲形成正確的認識。動員教師、家長通過多種渠道收集民族游戲素材;課題組成員通過查閱文本資料或網絡資源等多種形式收集民族游戲;向家長發放《民族游戲收集表》,了解、征集他們所知道的民族游戲;了解民族游戲內容、玩法以及幼兒是否感興趣。對篩選的民族游戲進行詳細規范的記錄,并進行歸類,如:游戲名稱、游戲準備、游戲目的、游戲適合的年齡、游戲玩法與規則、游戲的改編等。按照幼兒年齡段以及民族游戲本身的難度的不同,進行相對性的劃分,分為小、中、大班適宜的游戲,并建立電子文檔,方便課題組之間的交流學習。
為了使民族游戲的內容與形式更為豐富和靈活,并充分滿足各年齡段幼兒的需要,我們在保持其特有的游戲風格的基礎上,對民族游戲進行了改編與創新。
1.內容上的改編與創新
民族游戲是幼兒體育活動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根植于民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民族意識。我們可運用組合法、拓展法等改編與創新民族游戲。組合法是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游戲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拓展法是根據具體游戲的具體內容,在保持原有游戲結構完整的基礎上,對游戲的整個內容進行適宜的拓展,如:朝鮮族的“頂罐走”講了一個朝鮮婦女將盛水的罐子頂在頭上到河邊去取水的故事,走路時動作要慢,罐子才不會掉下來。故事講完了,幼兒也大概了解了該游戲中的規則,并帶著濃厚的興趣在活動中探索出新的玩法和經驗。
2.玩法的改編與創新
民族游戲一般需要兩名以上的幼兒共同合作才能進行,我們著重從游戲的組織形式和游戲的參與人員進行改編與創新。在游戲的組織上,將一些不同民族的游戲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例如,蒙古族游戲“公駝提駝羔”中師幼分別扮演公駝、母駝和駝羔來進行游戲。在游戲參與人員的選擇上,可以采取混齡游戲的方式,小班幼兒扮演駝羔,中、大班幼兒分別扮演公駝和母駝,幼兒在游戲中通過玩具或材料等結成現實的伙伴關系,有利于培養幼兒的合作精神。
3.材料的改變與創新
傳統民族游戲的材料簡單、易搜集,但用途卻是多樣的,不但可以讓幼兒感受到不同民族的體育風情,還能一物多玩,既節省了成本,又激發了幼兒的興趣。例如,滿族體育游戲“雪地走”的準備材料是有一定厚度的木板,既可以讓幼兒感受滿族婦女勞動時的情境,又能在活動中發展平衡能力;在其他體育活動的延伸中還可以利用這塊有厚度的木板進行障礙跑、跳以及單腳踩在上面比平衡、比耐力等活動。同時,我們還對民族游戲中不安全、不衛生的材料加以改進,如:朝鮮族游戲“頂甕競走”中的瓷碗不安全,我們換成了塑料碗。通過創設輕松、愉悅、安全的環境,讓幼兒在操作材料過程中能自發、積極地動手動腦。
1.民族游戲可生成主題活動內容
幼兒在民族游戲中進行自主探索、創編,教師作為觀察者,要善于發現幼兒的興趣點以及問題所在,對這些重點開展研究,并在主題活動中加深理解,這樣幼兒在玩中既收獲了樂趣,又提升了經驗。
2.民族游戲成為主題活動的組成部分
主題活動在開展實施前,教師可通過民族游戲對幼兒進行觀察,了解幼兒的興趣所在,捕捉民族游戲對主題教學活動的價值,并運用這些有價值的經驗,來合理設計主題和教學活動,從而使主題教學活動能夠更加有效地得以開展。
3.民族游戲可作為主題活動的延伸
民族游戲還可作為主題活動的延續而持續發揮其重要的功能。圍繞主題活動,可以激發幼兒繼續開展主題延伸的活動。
1.民族特色教育環境的創設
民族特色活動室:美術室里掛著我國主要少數民族人物的圖片,展臺上有民族娃娃、服飾、玩具等。陳列架中有幼兒制作的民族特色的美術作品。民族藝術作品陳列不僅激發了幼兒不斷探索的能力,還發揮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環境的育人作用。
班級民族墻:各年級組以一個民族為重點,營造民族文化教育環境。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多種形式地呈現民族的風俗、服飾、歌舞和游戲。
走廊活動墻:在每一層樓梯過道的墻面和欄桿處呈現民族游戲活動掠影,讓幼兒、家長和教師感受民族游戲的魅力。
2.民族游戲與區域游戲的滲透
幼兒園創設了具有濃郁本土民族特色的區域環境,充分利用室內外、門、窗、墻面、走廊等空間位置,為幼兒提供民族圖片、服飾、樂器、掛毯、手工藝品,分主題、分季節陳設,使區域游戲民族化,在公共區域內創設了民族特色長廊。
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各年級組分別選擇一個民族為重點,創設班級民族游戲區域,使游戲環境和游戲材料體現民族特色。通過家園共同收集的游戲材料,滿足幼兒自主游戲的需要。幼兒在區域中自由選擇民族服裝等裝扮自己,培養了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
3.民族游戲在集體活動中的組織
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發展需要,將所收集的民族游戲進行進一步的整理和改編,并在幼兒園集體教學中靈活地穿插運用,形成了有效的優化教學環節的組織策略。
(1)將民族游戲作為集體活動的情境導入
例如,中班朝鮮族問候游戲選取了律動《認識你呀真高興》作為活動的導入部分,讓幼兒直觀地了解了朝鮮族的問候方式,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2)將民族游戲作為教學過程中新經驗的感知和體驗方式
將壯族游戲“滾珠”融入小班美術活動“美麗的手帕”,讓玩滾珠成為幼兒畫“手帕”的方式,幼兒在玩滾珠游戲的同時完成作品《美麗的手帕》,實現寓教于樂。
(3)在民族游戲中運用看、聽、說、想等多種感受方式,讓幼兒學習新經驗
例如,象帽舞是朝鮮族一種傳統的娛樂形式。舞者所戴象帽的飄帶旋轉如風,似車輪飛轉般地在舞者的周圍畫出光輝耀眼的美妙彩環。大班幼兒開展了美術活動“制作象帽”,讓幼兒先欣賞象帽舞激發興趣,然后運用各種廢舊材料學習制作象帽,接著玩象帽舞游戲,讓幼兒在輕松愉悅中了解了朝鮮族的民俗。
(4)將民族游戲作為集體活動結束時的鞏固方式
在中班美術活動“有趣的陀螺”的結束部分運用了壯族游戲“打陀螺”,幼兒玩著自己親手制作的陀螺,很有成就感。
4.民族游戲與戶外體育活動相結合
(1)晨操活動
根據小、中、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動作技能發展水平,分別選擇不同民族風格的音樂和游戲,每學期編排民族晨操律動,形成具有民族藝術特色的晨操文化,讓幼兒在充滿民族特色的晨操律動中感受民族藝術魅力。
(2)戶外體育游戲活動
將收集的民族體育游戲補充到戶外游戲中,根據幼兒園的實際場地,結合各年齡幼兒的動作發展目標確定戶外游戲活動的內容、時間和場地安排,每個班級按照安排開展民族戶外體育游戲活動。
5.民族游戲促進家園教育同步并進
讓家長也參與到民族游戲中,合作探究民族游戲活動。引導家長對民族游戲活動的開展形成正確的認識,發動家庭教育的力量和資源,通過各種渠道搜集民族游戲素材,特別是少數民族家長可以進園向幼兒講述本民族的游戲玩法和民族風俗文化,他們帶來了游戲材料,向教師和幼兒展示玩法。家長成為幼兒游戲的伙伴,與幼兒共同享受民族游戲的樂趣,不僅融洽了親子關系,也使家長成為教師的伙伴,共同參與幼兒園的活動,增進了教師與家長的交流合作,拉近了幼兒園與家庭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