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移錦珠
據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區農村留守兒童占幼兒總數的36%,且呈增長態勢。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由年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來照顧,甚至有一小部分孩子是由其他親戚來照顧。他們往往對留守兒童監管不力,甚至根本不管。此外,留守兒童由于長期沒有家長的陪同及約束,又缺乏好的學習環境,在校的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從而導致他們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同時,由于教師的教學任務和家庭負擔繁重,他們也沒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特別關照留守兒童。
一方面,那些父母雙雙外出的家庭中,由于祖輩的文化水平較低,有的甚至是文盲,對孩子學習上的問題不能給予幫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中,由于留在家里的一方承擔了全部的家務和田間勞作,也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教育問題。
留守兒童大多生活在生產力水平低下和欠發達的農村地區,他們的父母文化素質一般偏低,對子女的教育投入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在一些父母心中還存在一種原始的觀念,只要子女身體好,健康成長,以后照樣可以打工掙錢。
首先,部分教師在觀念上對留守兒童有偏見,大多數教師認為:父母在外的留守兒童教育起來更困難。很多教師很少和孩子的監護人溝通交流,對孩子的狀況不了解。另外,農村教育服務體系尚未建立,留守兒童不能像城區孩子一樣去各種培養自身特長的興趣班,也無法和父母一起參加親子活動,這些嚴重削弱了社會教育在留守兒童教育中應該發揮的作用。
近幾年來,各地政府部門加大了對農村學校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有力地改善了學校的辦學條件,但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卻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由于沒有制定優惠政策,使很多留守兒童不能在父母務工所在地就近入學。此外,對于偏遠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力度不夠,很多留守兒童仍采取走讀入學的方式。同時,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也沒有一套有效的管理辦法。
1.要盡可能地保持和留守兒童的密切聯系和溝通
留守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知和價值觀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上的異常,一些兒童甚至會走上犯罪的道路。作為老師,要將學生看成朋友,主動接近他們,創造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與他們談話溝通,對他們的道德發展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關注。要把他們的困難放在心上,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讓他們把你當作知心朋友,愿意跟你說心里話,將心中的苦惱、憤怒、悲傷向你傾訴;平時多創造一些愉快融洽的相處機會,如:和他們一起唱歌、游戲、勞動等,這也是與他們進行聯系和溝通的最好時機。
2.尊重、理解、寬容與激勵教育
孩子畢竟還是未成年人,他們需要得到別人的尊重、理解和寬容,留守兒童更是如此。孩子是被教育者,而教師是教育者,每個教師都要認識到:教育孩子是國家賦予教師的職責,教育好孩子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教師只接受孩子的優點和成績,對其缺點和不足難以接受,進而采取粗暴、壓抑、禁錮的教育方式只能適得其反。同時,缺少對孩子人格的尊重,認為“打罵、懲罰是為了讓他有出息”的舊教育方式是錯誤的,與尊重、理解、寬容孩子是背道而馳的。尊重、理解、寬容孩子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年紀小,需要愛護、關心和培養,還因為他們從出生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他們天真爛漫、活潑、好動,無論誰都無法支配或限制他們的行為。孩子雖小,但也有很強的自尊心,因而,教師不宜大肆宣揚他們的過錯,若教師當眾批評他們的過失,會使他們受到打擊。事實證明,受到教師良好的尊重、理解、寬容的孩子大多待人友善、懂禮貌,同教師談話沒有一點局促感,且自我獨立意識強。
以激勵教育觸動心靈,可以讓留守兒童在跌倒后爬起。無國不需良民,無校不需良生,無人不需成功,無業不需用心。用催人向上的引導來激勵留守兒童,從人性的本質和原動力出發,以治心扶志為本,借助特殊的音樂和環境氛圍,用極具感染力和震撼力的心聲心語,引導他們如夢境般地回想過去,重溫往事,反思自己,遙掛父母,感念恩情,重樹信念,重塑自我。
3.以良好的心理品質在潛移默化中對留守兒童進行感染
(1)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身教重于言教
一個成功的教師,應既有淵博的學識和優良的教學技能,又有健全的人格,這樣才能促進孩子心理健康地發展。如果教師自身教育素養不高、教育方法不當,就會傷害孩子,甚至造成他們的心理障礙。因此,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成為孩子的表率。
(2)在孩子犯了錯誤后,有的老師方法不當
當著其他人的面或諷刺,或挖苦,或嚴厲指責,甚至破口辱罵等,只能造成孩子害怕老師,害怕學校。在心理壓力下,有的孩子變得焦慮、煩躁、緊張、暴怒、嫉妒、猜疑……進而產生逆反心理;自尊心特別強的孩子,就會不肯接受老師提出的任何意見,并學會了應付老師的“欺騙術”,常會因為一點芝麻小事而憤怒,使生活失去了色彩,學習變得枯燥無味,厭學的情緒與日俱增,這給教育帶來更大的不利。總之,留守兒童正處于長身體、長知識的關鍵時期,我們教師應當高度重視,正確引導他們健康成長,防止他們因缺乏父母之愛和管教而誤入歧途。
4.給孩子適當的磨難與挫折承受力的訓練
挫折承受力是一種不折不撓的意志品質。生活中一個人碰到挫折是難免的,也是正常的。如果人在幼兒期多次而持續地遇到挫折,就容易感到灰心和悲觀,懷疑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最終產生自卑心理。父母要正確引導孩子面對困難和失敗,教育孩子不要害怕苦難、挫折和失誤,倘若在困難、挫折面前退縮了,就永遠不可能取得成功。這樣既可以避免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又可以使孩子初步具有承受挫折、失敗的能力。
5.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榜樣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們都具有樂于助人、同情他人、關心弱小的天性。想要孩子成為充滿愛心的人,家長就應對熱心公益、愛護環境、尊重別人、自我尊重等行為表示支持和鼓勵;相反,對于那些對他人漠不關心、對周圍的一切不聞不問的態度應給予否定與批判。要教會孩子隨時隨地做好事,如:幫媽媽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幫助鄰居打掃衛生、給老人閱讀書報、在公共汽車上給老人讓座位、為病人提供方便等等。
隔代撫養是農村留守家庭中一種特有的客觀存在的教養結構和形態,它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和原因,并將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存在。我們必須立足現實,高度重視,多管齊下,興利除弊,確保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全和健康發展。
1.充分發揮兩代人在農村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的教育職能
首先,留守兒童的父母應該慎重選擇孩子的監護人,充分考慮到祖輩撫養和教育兒童的勝任力,而不僅僅是選擇一個能照顧孩子衣食住行的老人就行。如果祖輩確實沒有教養兒童的能力,建議父母雙方留下一方,承擔兒童的撫養和教育任務。其次,留守兒童的父母應當經常與孩子、祖輩家長以及教師保持聯系。通過書信、電話、定期返鄉等形式及時了解孩子各方面情況,經常與孩子交流,針對孩子出現的問題,積極妥善地尋找解決方法。再次,祖輩家長應轉變教育觀念,學習教育兒童的新策略、新辦法,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將更多的精力從關注孩子的物質生活轉移到孩子的教育上。
2.充分利用幼兒園教育資源,發揮園所的教育功能
作為留守兒童所在地的教育機構,應盡可能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發展早盡力、多盡力。首先,在人口流動的集中地區,開辦學前班,做好兒童的早期教育。第二,通過開辦家長學校,對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進行定期或專題的教育培訓,教給他們科學的兒童教育觀念和方法。第三,幼兒園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配備心理輔導和咨詢服務。心理咨詢室建立留守兒童心理檔案,全面了解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為留守兒童建立成長記錄卡,發現問題并及早解決。針對問題比較嚴重的孩子進行個別疏導和幫助。第四,發揮幼兒園的教師力量,組織多樣的心理成長活動,豐富留守兒童的課外生活。第五,有條件的幼兒園可采用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班的形式,對教師進行留守兒童心理衛生及保健方面的培訓,提高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和咨詢的理論實踐能力,進而提高留守兒童的心理抵抗能力和調解能力。
3.地方政府應該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注和扶持
農村兒童原本就是教育中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的處境則更加艱難。留守兒童的父母為地方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作為地方政府,也應該給予這些兒童更多的關注。比如,成立關心留守兒童工作委員會,成立留守兒童教育和心理問題科研小組,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心理問題進行調研,及時發現問題,并針對問題組織力量進行教育上的補救。
總之,只有讓所有人、所有機構共同努力,齊抓共管,才能將留守兒童教育好,為祖國的建設培養更多的人才,構建真正的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