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文秀 孫月銘
瑞吉歐學前教育研究者認為,環境是一個“可以支持社會探索與學習的容器”。陳鶴琴先生也提出幼兒園環境是“兒童所接觸的,能給他刺激的一切物質”。從表面看,環境處于幼兒園教學活動的外圍,是相對靜止的,但實質上,環境就像是無聲的“語言”,默默地發揮著特殊、深刻的教育影響,引領著幼兒感受無聲世界里的別樣精彩。如何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班級環境來支持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呢?近年來,幼教界人士不斷積極地實踐、研究與反思,從觀念到行為上進行著調整與轉化。
環境造就人,高品質的教育需要一個能促使幼兒和成人共同發展、取得雙贏的環境。幼兒是環境的主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師應轉變單一決策者的角色,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將環境創設視作“和幼兒一起創造充實的生活”,引導幼兒、家長共同創設環境。例如,走進我園中(三)班教室,展現在眼前的是有關“商店”的系列主題環境創設。有由幼兒和家長共同收集的網上資料、照片、剪報等布置成的“商業一條街”,有家園親子活動“我和爸媽逛商店”的系列照片展及文字說明,有幼兒設計布置的“哈哈鞋店”等各類專賣店。最為精彩的是幼兒自己設計、繪制的特價品宣傳單,如:水果籃,價格100元,廣告語:味道甜、營養全 !這些廣告宣傳單真是創意無限、趣味無窮,令人忍俊不禁!
這樣的主題環境呈現,對幼兒而言不僅為他們搭建了展示、分享、交流、學習的平臺,還為幼兒提供了重新檢視、反省和解釋的機會,有助于其知識的自我整合與集體建構;對教師而言,它更如一面鏡子再現了教師的想法,促進教師的自我反省,增加了教師之間的經驗分享;對家長而言,讓他們了解了幼兒的每一個學習與發展過程,也為他們提供了探討教育的素材,促使家長進行正確的角色定位。開放的理念、共創共享的班級環境,有效促進了幼兒、教師、家長的共同成長。
人與環境之間的作用是雙向的、互動的。生活在幼兒園里的幼兒,不可避免地要與環境產生相互作用,并在與環境的互動中實現發展的目的。因此,我們應努力創設與幼兒相互作用的物質環境,讓幼兒沐浴在無聲的教育環境中。
由于小班幼兒受年齡特征、認知水平以及各方面能力的局限,在環境創設中的參與程度不如中、大班幼兒。因此,起初在主題《車子叭叭叭》的班級環創中更多采用的是教師的設想。但實際中我們卻發現,經常見到的交通標記以及乘車的經歷等使幼兒也有能力進行表現。于是,老師與幼兒共同設計、布置了主題墻飾《上學啦》。當幼兒將自己的自畫像貼在不同的交通工具旁時,他們是那么的開心與自豪,并樂此不疲地與墻壁進行著對話:“我是乘爸爸的小轎車來上幼兒園的!”“我是乘公共汽車在這兒的。”“我是坐摩托車來的。”“我和奶奶在等綠燈亮呢!”每個幼兒都在墻面上寄托了自己的心愿,表達了自己的認知,宣泄了自己內心的情感需要,讓環境變得更親切。而我們也深刻體會到:環創內容選擇的依據應來自幼兒的興趣與活動,只有讓環境成為幼兒內心需求與情感展示的天地,才能更好地誘發幼兒與環境的積極互動,從而發揮環境的教育功能。
美好的環境可以陶冶幼兒的性情,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與審美情趣。環境創設應本著以“幼兒為本”的理念和生活美學的原理,為幼兒營造充滿自然與藝術氣息的生活空間。
例如,大班《相反王國》主題墻飾的創設,是教師和幼兒共同收集豐富的自然材料與廢舊材料,開展多種形式的美術創意活動,然后以幼兒的作品布置而成的。其中有運用冷暖色、黑白色而產生的不同的畫面效果;有運用一些自然物, 如:種子、布料、棉花等來表現大小、前后的畫面內容;有運用版面的凹凸關系,表現其不同的畫面效果;還有運用撕貼來表現相反內容的故事情節。此外,為了能給幼兒進一步提供觀察的機會,感受春天美好的氣息與景象,教師組織開展了“春之韻,果蔬造型展”活動。活動前,師幼共同收集各種造型的時令果蔬,并引導幼兒欣賞與想象,激發他們的創作欲望。
有效環境的產生不是偶然的,源于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生于教師的追隨與支持,成于正確理念和科學合理的方法引領下的師幼共同創造與靈性。唯有這樣,無聲的環境才能盡顯無窮的教育魅力,支持幼兒更全面和諧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