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孟 蕙
在我們農村幼兒園,幼兒多數由祖輩照顧,他們認為幼兒應該多識字、寫字、做算數,而對幼兒的交往能力則從未關心,因此,轉變家長的理念至關重要。我們通過專題講座讓家長從理論上全面地了解幼兒在情感、個性等方面的特點,提高家長對培養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認識;通過家長開放日,讓家長了解幼兒在園的一日學習、生活情況等,轉變家長培養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態度;通過召開家長會,采用和家長做游戲的方式,讓他們體驗到培養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幫助他們為幼兒創設良好的交往環境。
在一日活動觀察中,我們發現有些幼兒不愿與人交往,學習中遇到困難也不敢向老師和同伴求助;有些幼兒在活動中常常講話,做小動作;有些幼兒喜歡爭搶玩具或用方言說臟話,不會合理地解決問題,容易發生糾紛……例如,進行區域活動時,經常有幼兒打辰辰的小報告。為此,我們對他的表現和行為進行了觀察,發現他在和其他幼兒交往時,不會和同伴們進行溝通,總是“熱情”地去打一下別人,或直接把別人的玩具搶過來。然而,我們不難發現,辰辰其實也是有與人交往的心理需求的,只是缺乏交往的經驗,于是就采用動手的方式來引起別人對他的注意。這樣的幼兒為數不少,只不過程度輕重不同罷了。所以,為他們尋求解決策略,培養他們的交往能力,勢在必行。
一日活動中,我們利用各個游戲環節為幼兒提供交往的機會。在區域游戲中,讓幼兒自己討論游戲規則,然后一起拼圖、搭積木等等;在進行角色游戲時,讓幼兒一起制作表演道具,共同創設表演場地,共同參與表演前的準備工作;在游戲結束后,讓幼兒一起收拾道具材料,分類歸放,使他們的合作意識得到不斷加強。
幼兒年齡小,在與同伴交往中,往往會因為語言表達能力薄弱,而不能有效地向同伴傳遞信息,使同伴產生誤解;也會因為不懂得耐心傾聽,而錯失獲取同伴信息的時機,使得互動不能順利進行;還會因為在互動中不能給予同伴適當、積極的回應而造成不必要的糾紛。這些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幼兒良好同伴關系的建立,因此我們要為幼兒提供良好的對話環境。
很多農村幼兒有的任性又內向,他們不會與其他幼兒平等、融洽相處。為改善這一現象,我們先與家長進行了溝通,請幼兒將自己的玩具帶到幼兒園與伙伴分享。當幼兒將玩具帶到幼兒園后,首先告訴其他幼兒自己有好玩的玩具,并將玩法教給他們;然后讓幼兒懂得要愛護他人的玩具,不能隨便損壞,最后教育他們要大方、寬容。
很多農村幼兒缺少父母的陪伴,生活在自我封閉的環境中,所以,我們積極引導幼兒參與到集體游戲中去。比如,我們在春天設計了“田野尋寶”游戲,讓幼兒自由組合,到幼兒園的不同地點尋找寶貝。有趣的游戲情節激發了幼兒的探索欲望,他們在合作中完成“任務”,不僅使他們的好奇心得到了滿足,也使他們的運動能力得到了發展。隨著合作游戲能力的提高,幼兒的交往關系也變得更加親密。
在游戲開始前教師圍繞某一主題組織幼兒進行討論,例如,教師提出問題:“如果幾個人一起玩搭建游戲,那該怎么辦?”讓幼兒圍繞這個問題來討論、協商分配,然后再進行游戲。
例如,玩“商店游戲”前應讓大家一起商量,分工合作 :遇到矛盾時,要協商解決問題;當玩具或游戲材料不夠時,可相互謙讓;當同伴遇到困難時要主動給予幫助等。通過這些具體的合作情境,幫助幼兒學會合作,體驗合作交往的快樂。
例如,“紅綠燈”游戲中, “紅燈”亮了, “司機”闖紅燈,撞到一位“路人”,“司機”和“路人”吵架了,引來了“警察”。這個游戲同時呈現了“交往”和“沖突”,幼兒可以嘗試解決各種問題,為游戲的合作提供更多的機會。
通過游戲,我們抓住幼兒的心,使幼兒的交往興趣大大提高,保證幼兒在寬松有趣的氛圍里,自由地展現自己的個性和特有的交往方式,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同時也提高了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讓幼兒在游戲中快樂交往,健康成長。
(江蘇省鹽城市阜寧縣羊寨鎮北沙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