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文靖東路小學 高鳳英
在小學階段,教師要想更好地開展數學教學,首先要做的就是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同時這也是數學教學的一個根本任務。在“思維可視化”的教學背景下,如何有效發展小學生的數學思維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難題,為此,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時要緊跟“思維可視化”的大潮流,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讓看不見的數學思維變得“可視化”,以此來不斷發展小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知識的能力。本文主要講述了在“思維可視化”大背景下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具體策略。
優秀的數學文本必定能夠有效引發數學思維的可能性,對數學文本進行精準加工就是指在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活動之前要深入理解與學習數學教材,做到對數學知識的靈活運用,進而將數學知識和學生特點進行精準加工,向學生巧妙地進行講解,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和消化數學知識。為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善于巧妙講解數學知識,進而將數學思維的可能性轉化為一種現實,有效引發出小學生的數學思維。
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善于對知識進行精準加工,進而喚醒數學文本知識的思維可能性。比如在進行“小數知識”的教學時,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向學生講解小數知識,只是一種人為規定的概念,那么小學生的數學思維是很容易受到固化,為此教師在教學時不妨調整一下自己的教學文本:“0.6米長代表著什么?請用你們自己最喜歡的例子來進行解釋。”這樣通過比較具有開發性的教學文本來為學生創作出一個巨大的思維可能,并以此使學生拓展,進而創造出更大的思維空間,將數學思維展現出來。比如有的學生會將6分米與0.6米、6分米與6/10進行聯系,并通過比較示意圖、直觀圖或者語言文字創造性地將0.6米的數學含義表達出來,從而發展自己的數學思維。
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發現并不是所有的數學問題都能夠有效引發小學生的數學思維,為此,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活動時要注重數學問題的質量。一般而言,教師要想設計出好的數學問題就要深入學生群體,好的數學問題一般都是來源于學生,以此才能使學生在數學問題的驅使下放大自己的數學思維空間,進而引發自己的思維沖突,在認知失衡和認知平衡之間不斷激發數學思維的內在動力。
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善于利用數學問題進行驅動,進而更好地激發數學思維及其自身的內在動力。比如在進行“圓的知識”的教學時,由于圓的知識的相關知識點比較繁雜,教師在講解知識的過程中容易受到知識的束縛,進而忽略數學知識背后所包含的思維訴求,這樣非常不利于學生的理解與學習。為此,教師在開展圓的知識的教學時,不妨通過舊知識來引出新知識:“正方形的周長是由它的邊長所決定的,長方形的周長是由它的寬和長決定的,那么一個圓的周長是由什么來決定呢?”對于小學生而言,這時一個比較具有思維挑戰的數學問題。教師要為學生做好引導工作,通過問題驅動,一點點地將學生引導到圓的知識教學上面,以此來帶領他們學習數學知識,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
在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沒有知識的碰撞就不會有思維的推進,沒有師生之間的深度對話,也就不會有思維的砥礪。為此,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活動時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進行獨立思考,進而形成自己對知識的見解,引導他們與學生或者教師進行對話、分享、辨析、質疑,以此來謀求共識、求同存異,進而推動數學思維向縱深方向發展。
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與學生進行深度對話,以此來引領他們的數學思維向縱深的方向發展。比如在進行“角的知識”的教學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學習角的知識,在教學課堂上,我為學生帶來了各種教學工具,有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等等,在課堂上,讓學生自主觀察,仔細去觀察每個三角形的異同點,進而讓學生交流與討論,相互學習。
“思維可視化”背景下,教師要想提高自己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首先要做到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善于對知識進行精準加工,進而喚醒數學文本知識的思維可能性;其次,教師還要善于利用數學問題進行驅動,進而更好地激發數學思維的內在動力;最后,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與學生進行深度對話,以此來引領他們的數學思維向縱深方向發展,以此來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學習數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