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市會昌縣站塘初級中學 劉曉華
數學應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讓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涵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這就說明當數學與兒童現實生活密切聯系時,數學才是富有生命力的。那么,如何讓數學回歸到生活中去,又如何在生活中體驗數學呢?我就此淺談自己的理解。
《標準》中指出要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因此,我們在使用教材時,不要拘泥于教材中所呈現的具體素材,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教學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學生身邊的數學資源,切實發揮教材的作用?,F行教材的內容體現了地域性、時代性,對不同生活背景的學生而言,相同內容的適應性也有所不同。如“利息”的相關內容對城鎮學生來說易被理解,而對一些鄉村的學生來說則比較陌生了;對于“出粉率”而言,農村學生的生活體驗就比城市學生豐富。目前,風起云涌的課程改革的教材多樣化正重視這一問題。所以,內容處理要靈活,應以“適”為出發點,立足于學生對知識有“親切感”,要使學生通過書本了解的并不僅僅是知識本身,還應有生活,應體會到“數學無處不在”。對于不符合學生實際的內容,要適當進行調整和修改。同時,生活中也客觀存在著大量有價值的數學現象,只要我們平時多留一份心,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體驗,捕捉貼近學生的生活素材,選取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原形,整合利用,在課堂再現生活中的情景,就能為課堂服務,提高教學效果。
如:在講乘除法時,讓學生演一演超市里的售貨員、菜市場里的小商販,看看誰的買賣做得好,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又如執教“三角形具有穩定性”時,教師從生活實際著手,上課伊始,把一個快散架的凳子放在講臺面前,說:“請同學們幫老師想想辦法,凳子快散架了,老師只有一根木條和兩枚釘子,這根木條釘在哪里凳子會比較牢固呢?”這引起了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熱情。木條橫著釘、豎著釘、斜著釘,同學們各執己見。教師笑著說:“到底把木條釘在什么位置就能使這張快散架的凳子牢固起來呢?帶著這個問題,咱們共同來研究三角形的知識,欲知故事如何,請在課上揭曉?!币龑W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使學生感到數學是這樣真真切切的存在于身邊,體會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師上數學課都熱衷于利用各種直觀教具和多媒體,這固然能提高課堂效率,然而,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卻常常被忽視,那就是讓學生“在學中生活,在生活中學”。《標準》中指出:數學學習過程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教師要改變以例題、示范、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之中。如在教學中創設優美的生活情境:春天到了,班級想出去春游,現在有兩家旅行社分別給了各自的優惠方式,請比較一下,選哪家旅行社比較劃算。通過把學生熟知的生活事例引進數學課堂,使生活常識數學化。
《標準》中強調在特定的數學活動中,獲得一些初步的生活經驗。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讓課堂接地氣,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生活經驗。寓數學知識于學生的活動之中,使抽象的數學知識以直觀形象、豐富多彩的生活素材為載體,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內在價值,感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生活中充滿豐富的數學問題。
如學習《數學廣角》的“排列與組合”時,把這一節內容編成老師要帶學生到數學廣角樂園參觀、挑戰的活動情境,把例題和練習題設計成數學廣角樂園里發生的趣事。老師先帶領學生一塊兒破解密碼門,然后分別參觀數字樂園、運動樂園、生活樂園,并挑戰這些樂園里數字排列魔術師、運動員見面握手次數、去商店買東西付錢方法等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找出最簡單的事物排列數和組合數,并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從而使學習變成一種主動探索的過程。
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征等個性心理傾向,將數學語言生活化,引導學生理解數學、學習數學。要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從而樂學、愛學,這就需要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用生動幽默的語言將學生牢牢吸引住。
如進行“比的基本性質”的教學時,如果只是枯燥地要求學生通過舉一些例子來探究比的基本性質,或許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巧用生活化語言這根線來牽動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首先從除法、分數、比的關系入手,讓學生把12÷4轉化為12/4,再轉化為12∶4,感知這三部分的知識的緊密聯系,然后風趣地說:“這三部分知識就好比三胞胎兄弟一樣,大哥(除法)有一個商不變的性質,二哥(分數)也有一個分數的基本性質,大家猜想一下小弟(比)會有什么性質呢?”生活化的語言打開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之門,探索熱情一下子高漲了起來,很快得出了比可能也有跟除法、分數相類似的性質。接著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驗證,有的舉例子驗證,有的直接把比看成分數形式進行說明。教師巧用生活語言,為新知識的探究鋪設了心理準備和知識準備,學生帶著愉悅的心情對知識進行探索,自然也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語言的魅力所在,教師要有意識地捕捉數學信息,活用生活語言,引領學生快樂學習。
總之,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與數學緊密相連,二者相輔相成,只有密切聯系實際,才能學好數學。要提高教學實效,就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將教學內容和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背景相結合,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熟悉的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數學探索的無限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