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東縣掘港鎮童店小學 潘雪松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對此,教師在組織開展數學教學活動時,應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個性化、多樣化學習方式,從而實現學生個性化學習與發展。而“微課”以文字、視頻、圖片、動畫等多種媒介為載體,可將教學重點、難點等制成“短小精悍”的教學課件,可充分滿足課程改革要求,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平臺。
“微課”(Microlecture)是一種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依據認知規律,將碎片化學習內容、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等進行結構化體現的數字教學資源。微課教學側重于學生學習過程中自主能力的發揮與培養,主張實現學生個性化學習,具有“短小精悍”的特征,即教學時間相對較短,通常在5~10分鐘左右;微課資源容量相對較小,在幾十兆左右,便于學生進行移動學習;教學內容精煉,以課堂教學重點、難點、疑點為核心,進行某一教學環節、教學主題的呈現;以視頻為主的微課,可實現資源情景化,提升教學趣味性,并及時獲取反饋信息,提升教學整體質量。
小學生的成長規律與發展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應是一種具有趣味性、開放性的活動,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能夠感知數學知識的學習樂趣,從而實現數學課程學習興趣的激發與培養,將學習數學轉變為更加持久的學習動機。對此,基于微課存在的優勢,教師可根據教材教學內容為學生創造一定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在情景體驗中獲得學習樂趣。
例如,在探索“數學廣角——植樹問題”時,為讓學生進一步認知并理解“化歸思想”,教師可利用“微視頻”為學生營造“我是春的使者”的教學情景,即教師在課堂上賦予學生“春的使者”這一角色,讓學生跟著教師一同“植樹”,為春天增添一抹綠色。在此過程中,借助動畫提示學生在“植樹”時要做到“兩端要栽”,并利用“小樹苗”的圖片將“間隔五米植一棵樹”進行直觀、形象的展示,讓學生對“間隔”這一概念具有明確的認知與理解。此外,利用簡單的線與點,將線段圖繪制過程進行具體體現,使學生在觀察中掌握“點數要比所得到的線段數量多一個”。在此過程中,學生學習興趣得到了有效激發與培養,加之教師的有效指導與點撥,使其對新知識具有更為準確、全面的理解與掌握。
實現學生個性化學習與發展,并不僅僅體現在數學知識的獲得與掌握,而是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具備一定的數學思維能力,并可以獨立進行思考與創造。對此,教師在組織開展數學教學時,應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在觀察、想象、實踐、驗證與反思的過程中進行自主探索與發現,實現數學知識的學習與再創造。對此,教師可通過靈活應用微課,為學生創建這樣的平臺,實現學生個性的養成與發展。
例如,在學習“三角形的高”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借助微課(動畫)向學生展示銳角三角形底與高的具體畫法,并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提出問題:“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底與高在哪?”讓學生通過觀察與討論提出假設,并引導學生通過實際操作進行驗證,然后利用微課將“不同三角形的高”進行呈現。在“問題的提出——學生猜想——自主探討——實踐驗證”的過程中,實現了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有機結合,對學生創新思維與創造能力的培養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從小學數學教材內容可知,小學數學知識與學生日常生活存在密切的關聯性,強化學生對生活中數學知識的認知與理解,實現數學知識的有效應用,是小學數學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對此,教師根據這一要求,在“以學生為主體”“因材施教”等教學思想的指導下,應實現生活元素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的有效滲透,從而開闊學生知識視野,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例如,在學習“年、月、日”時,利用微課講授“年、月、日的來歷”,從而提高學生知識認知程度;在學習《人民幣的簡單計算》時,利用微課設置調查任務,以學生常見的幾種物品為例,讓學生根據表格調查物品價格。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微課”的有效運用,對強化學生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教師在全面掌握微課特征的基礎上,應從實際出發(教學實際情況、學生實際情況等),實現微課靈活、高效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