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才
在歐美的課程標準里,明確地將批判性思維作為學生最重要的素養,其中包括:有理有據、具體分析、識別判斷、評估質疑、理性表達等。在我們的課程標準里,或是因為特定的文化背景,故意隱去了“批判性思維”這個概念,習慣上用“思辨”來代替。大家都明白,將來的人才不純粹是知識的擁有者,而是由思維品質決定高下。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表述里隱著一個核心中的核心——思維的發展與提升。無論是學會學習、實踐創新還是科學精神,都必須以“批判性思維”亦即“思考力”為基礎。
在我們過去的課程認知里,似乎只有到了高中才有說理教育,才有議論文寫作,才有思辨能力的培養,其實這是一個遲到的設計。在美國加州公立學校幼兒園至12年級閱讀和語言藝術(教學)綱要中,對小學5個年級的說理教育有具體的要求,小學五年級以后,初、高中一直繼續把“說理評估”作為一項基本要求,其中又以六年級最為關鍵。六年級對學生“說理評估”提出的要求是:判斷作者結論所用論據的合適性和恰當性;用準確、有說服力的引述語合理陳述觀點;察辨文本中缺乏論據支持的推理、謬誤推論、說辭和宣傳。在具體教學中,六年級公共說理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辨析5種“邏輯謬誤”:過度簡單化、浮泛空論、巡回論證、虛假兩分法、無憑據推理。二是提防10種“宣傳”手法:人云亦云、謾罵、偏見、勢利、所謂“老百姓的話”、吹噓、“科學”根據、證詞、恫嚇戰術、株連。
看了美國的說理教育后,我們的批判性思維是否應該下沉到小學,起碼是初中呢?然而現狀很不樂觀——雖然批判性思維越來越多地走進各種研討會和論壇,也成為不少教育報刊的熱點話題,看起來頗熱,但這個熱是表面的。學校和教師有意識地去關注的很少,超越關注,有所思考與實踐的,更是極少。
就大眾來說,“批判性思維”這個概念依然顯得刺眼,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放在“批判”上。是不是追求否定、挑刺?當然不是,批判性思維不諱言反思和質疑,但它更多的是不輕信、尋找依據、替換條件、審視理由、比較辨析、評估評價、理性表達等,“否定”或“推翻”只是思考后的一個可能性結果。
“批判性思維培養”作為新熱的話題,也遭遇教育界不少人心理上的本能拒絕——“又出新花樣了”,滿臉不以為然。再從教學土壤來說,我們的傳統教學更多的是信息和知識的獲得與整理,而不是讓學生去比較、辨析、評估、質疑;培養的是“有知識”者,而不是“能識見”者。這樣的“傳統”也極不利于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一種培育目標的實現,當然首先是以教育者的素質作為最基本的條件。我們最需要也最迫切的是提升教師的批判性思維素養。一位教師習慣于照本宣科,從無自己的見解和自由思想,對文本沒有深入的識見,對成見沒有警惕和質疑,對事物缺少具體分析的態度和能力,這是談不上對學生施以批判性思維培養的。
(作者為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師范大學兼職碩士生導師,陜西師范大學兼職教授,現任教于西安交通大學蘇州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