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 莉
“教書育人”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永恒主題和工作中心,是每個教師的根本任務。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江蘇省教科院的張曉東博士在“追尋教學智慧”專題講座中,更形象地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埋下希望的種子。”那么,課堂教學和課后交流就是教師給孩子們埋下知識和夢想的種子的主要手段,如何幫助學生夢想的種子生根發芽呢?本文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有效教學的“有效”,主要是指教師在一種先進教學理念指導下,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使學生獲得具體的進步或發展。有效教學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引發學生的學習意向、興趣。教師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想學”“愿學”“樂學”。二是明確教學目標。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學什么”和“學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學方式。
由此可見:學生是否“想學”“愿學”“樂學”是教學是否有效的心理基礎。關注學生需求是有效教學理念的核心,而關注的心理基礎則是尊重,尊重是社會交往中誠信、關愛、協作等品質的形成基礎。正所謂“親其師則信其道”,一個人只有在親近、尊敬自己的師長時,才會相信、學習師長所傳授的知識和道理。因此,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恰當的言談技巧,還需具備高尚人格和滿腔的熱情,才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同理心又叫作換位思考,指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即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類似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理心包括感受和事實兩部分,事實被感受包圍,而感受無疑對事實有夸大作用。師生之間的關系處理得好會贏得信任,處理不好則很小的事件也會令師生產生對立情緒。
面對班級中幾十名學生,教師如何能做到關注到每個孩子,能夠因材施教呢?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充分尊重每個學生,正視差別并站在“兒童立場”思考問題。楊啟亮教授曾講過當初把陶行知的“愛滿天下”教育思想運用到班級建設中的故事。他說:“教師愛學生就是一個都不能少,讓每個孩子都有尊嚴!”楊教授用愛拯救了一個班級。每位教師教學工作中都會有故事,我任教的班級課堂上也曾發生過一些讓我印象深刻的小故事。
故事1:因人而異的65分
一次英語單元測試后,為了趕時間加之培養學生的責任心,我批完試卷主觀題,請學生小組對調,學生邊互改我邊講試卷客觀題,最后核算成績。突然男孩B邊笑邊叫:“哈哈,65分!才65分!”他眼睛看著我,眼里充滿著得意。“是誰?叫什么?”其他孩子聞聲忙問。我趕緊走到B身邊拿起試卷,小家伙正慌忙找試卷上的署名,我趕緊對他做了個禁止說話的動作并從他手里拿過試卷。這是一個頑皮又熱情的學生,浮躁且多動,成績不算理想。對于初一孩子來說,英語85分以下是很糟糕的成績!小家伙之所以這樣得意是因為這次他考了86分,自然覺得有了嘲笑別人的資本。考65分的女孩G,基礎很差,接受能力弱,又膽小,缺乏自信。我把試卷握在手里對著男孩,也對著全班同學說:“65分對于每個人意義不同,如果你過去是95分以上,這無疑是巨大失敗;但如果過去是40分,那么這是多大的進步啊!十個手指有長短,我兩個班有101個孩子,你們可能都考第一嗎?你們勇考高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競爭中提高自己,讓今天的你超過昨天的你,明天的你又優于今天的你!不僅考試是這樣,更重要的是做人,做人比考出高分更重要,要學會尊重人,尊重努力奮進的每個人!我知道這個65分試卷的主人這次進步很大,她下次還會有更大的進步!”好多孩子頻頻點頭,尤其是這個淘氣包男孩。而女孩G常常低著的頭抬了起來,眼里充滿了欣喜。
后來65分女孩G追著我問問題的次數更多了,看老師的眼神都充滿期待。在最近一次月考中,G英語考了88分!而讓我更開心的不是成績,而是孩子眼中閃現的日漸自信的光芒!那也是廣大教師工作如此辛苦但還能堅守初心的動力。
正如高爾基所說:“誰不愛孩子,孩子就不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如何愛學生?就是在教學中運用“同理心”,給學生想要的愛。
美國語言大師克拉申在他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指出,大量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并不能表明學生就可以學好目標語言,第二語言的進程還受很多情感因素的影響。語言習得的實現是建立在對所輸入的語言進行情感過濾的基礎之上的。在語言輸入到達大腦語言習得器官的過程中,過濾是輸入的語言信息必須逾越的頭一道障礙。在這一過濾的過程中,情感因素起著促進或阻礙語言習得的作用。動力、性格及情感狀態等心理因素影響著習得語言的速度和質量。在第二語言或外語的學習中,焦慮較少的人容易得到更多的語言輸入。同樣,心情放松和感覺舒適的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顯然學得更好。克拉申的情感過濾說不但適用于英語教學,也適用于其他學科的教學,學習動力和情感狀態確實是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因素。
故事2:愛的教育助留守學困生逆襲,考取四星級高中
S是個面黃肌瘦、眼神孤寂、成績很差的留守兒童,父母在南京做生意,距學校三十多里外的老家里只有一個目不識丁的奶奶。一個初冬雪后的周末,我偶然經過宿舍區時,看到一個瘦小的身影正在吃力地搓著衣服,水池邊厚厚的積雪上堆著一堆臟衣服、床單,一雙瘦瘦的小手凍得通紅……盡管宿舍空蕩蕩、自來水刺骨寒冷,孩子卻說寧愿住在宿舍,因為回老家路途遙遠且見不到父母。我為自己幾個月的失察而充滿歉意,之后的節假日和天氣突變我都會特別關照S和班級中另外兩個住校生的生活。也許那次雪后的溝通在S心里播下了愛的種子,進班倒數第四的孩子漸漸開始認真聽課、做作業、背英語了。然而,初二開始不久,S被查出夜里偷偷出去上網。當教育他要珍惜父母給他提供機會上好學校時,孩子哭著說:“他們根本不管我!”父母陪伴的長期缺失顯然已對孩子的心靈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我立刻聯系了S家長,家長對孩子的這種想法感到很意外,他們堅信外出打拼恰恰是因為他們“愛”孩子!我認真與孩子父母溝通并分析了孩子的情況。為了彌補父母關愛的缺失,S的父母放棄在南京的生意,回家打工。初二快結束時,S騎車回家摔骨折住院。我到醫院看望他時,他父母都在床邊,他和別的生病的孩子享受著同樣的待遇:媽媽在喂飯,爸爸忙里忙外。孩子的臉色是蒼白的,但在他眼里我看到屬于這個年齡的孩子應有的幸福。初三開學時,S不顧醫生的勸阻帶著繃帶進班上課,由于落下近一個月的課,他學得更吃力了。為了早來晚走,有更多的時間學習,S主動提出負責班級門窗關鎖,幾乎一個冬天他都是第一個進入教室、最后一個離開。四月份S的情緒突然又有了波動,有時甚至遲到,聯系家長才知道,孩子媽媽生病住院了。S爸爸得知家中的事情再次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時,掉下了眼淚:“他是在為他媽擔心,我們太對不起孩子了。”找來S,我把他爸爸的話告訴他,孩子也掉下了眼淚。我和孩子分析他所面臨的現實,他當前能做的是照顧好自己,用不斷進步的成績報答父母,為自己的中考畫上完美的句號!
中考前,S住到了爸爸租的靠近學校和醫院的小房子里,這樣既可以方便到校學習,也可以照顧到媽媽。房子很小,但它卻承載著濃濃的愛。最終孩子以高出四星級高中錄取分數線7分的好成績,順利考入本市最好的高中!
在對這個曾經是留守兒童的教育中,除了教給他學習的方法之外,我更多地給孩子傳遞這樣一個信息——老師是愛你的,家長同樣是愛你的。通過溝通,我也終于讓家長讀懂了“兒童語言”,明白陪伴和接納是對孩子最好的精神支持。正是教師愛的教育感召激發起孩子學習的動力,孩子找到了學習的真正目標。S的情感層面因為得到老師和家長的愛,而喚醒了內心的原動力。動力大,進步也就大。這種愛的力量不僅激發了S主動學習知識的信心和斗志,更教會了他學會溝通、學會愛己愛人。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對我國教育家孔子“有教無類”主張的繼承與發展。成功的教育取決于多種因素,理智的愛是力量的源泉,是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于如何愛護兒童。”孩子成長過程中與父母及老師之間的情感直接關系到教育目標的實現和教學效果的好壞。教師和家長都應力爭不斷提高自身的敏感性和洞察力,用同理心和愛心真誠溝通,當“你、我、他”變成“我們”時,還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