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英
大學畢業后,我回到家鄉——里下河平原上的一個農村小鎮,幸運地成為一名初中數學教師,踏上了初中母校的講臺。在這五彩繽紛、酸甜苦辣的三尺講臺上,我沒有轟轟烈烈的先進事跡,也沒有催人淚下的動人故事,我只是以平常心做著平常事,猶如路邊一株清雅的玉蘭花,不為取悅偶然路過的行人,只為那一張張天真稚氣的笑臉。看著我的學生成長,看著他們變懂事、成熟,是一種特別的人生享受。為了他們,我在這條道路上踐行著我曾經的誓言。
一
工作第一年,作為新教師的我,認真研讀教材和大綱,努力用好《教師教學用書》——我的第一本教學指導用書。在校領導和老教師的關心和指導下,我用心設計每一節課,對課前導入語、各環節的過渡語、總結語、點撥提示語等都盡量完整地寫下來并反復推敲;堅持每一節課先聽后上,先說后上;堅持寫教學反思,總結每一節課的得與失。漸漸地,我對課堂教學有了一點認識。
工作第二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校領導通知我在一個研討活動(相當于現在的區級教研活動)中開設一節公開課。我天生性格內向,不善于表現,接到這個任務,頓時感到很有壓力。竇桂梅老師說過:“公開課是教師生命試煉的地方。”可我覺得我還沒有在平時的課堂上試煉充分,怎能到這樣的“大場面”去試煉?無疑是要出丑的。于是,我想盡各種借口,欲請領導重新換人。領導語重心長地鼓勵我抓住機會,接受挑戰,鍛煉自己,不要做逃兵!是的,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讓自己的專業得到成長的教師不是合格的教師。推脫無果的我只得沉下心來,選擇課題,認真備課,準備教具和學具。結果真的出乎我的意料,這節課得到了與會教師們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評!給我印象特深的是當時區里的一位德高望重的數學老師對我的評價:“基本功扎實,有活力,是棵好苗子!”這讓我很受鼓舞,信心倍增,對教學更是充滿了熱情。
二
從此,我更加慎重對待每一節課,仔細地推敲課堂的每一個環節,力爭做到嚴謹;閱讀大量的專業書籍,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觀看網絡平臺上的優秀課例,開拓自己的視野;無論是校內,還是校外的教研活動,我都積極參加,虛心請教;逐漸形成嚴謹務實、親切自然,樸實無華的教學風格,這讓我的課堂教學在平等、協作、和諧的氣氛下進行。不斷的努力、同事的幫助讓我快速成長。我先后多次被評為大岡鎮“優秀教師”“先進工作者”“優秀班主任”,多次在年度考核中獲教育局嘉獎,2010年獲得鹽都區“初中數學教學能手”榮譽稱號,2011年在鹽都區“有效課堂 人人達標”優質課競賽中榮獲一等獎。
2013年5月,我在鹽城市初中數學青年教師優秀課評比活動中脫穎而出,獲得一等獎小組第一名的好成績。一個月后,區教研室要從3個小組的一等獎第一名中,通過一場微課比賽選拔兩名參加省級比賽。作為一名農村初中教師,出于對自己的清醒認識,我頓時慌了,特別的惶恐,沒有一絲的興奮!身體里的惰性開始發作,棄權吧,別遭罪了!我的指導教師送給我六字箴言:“大膽、自信、放開。”這喚起了我內心深處的聲音:經歷了就是成功!人有時需要戰勝的并不是對手,而是自我!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恩師的鼓勵和悉心指導下,我成功突圍,獲得了參加江蘇省初中數學青年教師優秀課評比活動的參賽資格。成績的取得源自孜孜不倦的追求與探索,源自一路汗水的揮灑,源自恩師的一路提攜與關愛,源自同事們的一直鼓舞加油!這也意味著又一場脫胎換骨的歷程開始了!
現在回想起參加省級優秀課評比的那段歷程,讓我刻骨銘心的就是磨課。“磨”聽起來就給人一種沉重、壓抑的感覺,好像和“難”怎么也分不開。磨課涉及的內容很多,大到教學目標,重、難點,教學流程,小到課堂上講的每句話、板書的每個字、教案上的每個標點。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次去毓龍路實驗學校磨課,三個多小時才敲定一個情境創設。結束時,趙維坤校長見我一臉疲憊的神情,笑著對我說:“小郭啊,磨課是個痛苦的事,你得準備脫層皮!建議你在網上搜一篇文章看看,名叫《九次磨課讓我長大一點》。你這才第一次!”事實上,經歷了才知道,磨課這件事貫穿整個賽課前的每個時刻,磨課將我“磨”得面黃肌瘦,又將我“磨”得信心滿滿,真的是十分痛苦,又十分充實。
然而賽課的結果不是很完美,有點小遺憾,與一等獎失之交臂!這個結果曾經讓我一度低迷,讓我感覺深受重創。但是很快我便跳出消極情緒的泥潭,因為我相信,我們現在所經歷的苦楚,是為成就將來的榮耀所做的準備。回顧那些年參加省、市、區級賽課的心路歷程,結果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段歷程里有領導、恩師、專家、同事、親人、朋友的陪伴以及蘊藏其中的無私幫助和無限溫暖,這是我永久的財富,值得珍藏。
三
參加省級賽課,我最大的收獲就是改變了教育理念,我認識到教師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一個合格的教師不僅要上好課,幫助學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更要注意學生的思想動態和情緒變化,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健全他們的人格。教師要做學生人生的指路人。
在之后的工作中,無論課內,還是課外,我都加強了與學生的交流溝通,注意傾聽學生的心聲,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為了能夠融入學生中去,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我還特地準備了一本學生信息記錄本,詳細地記下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日常生活中的閃光點,創造表揚每個學生的機會,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讓每一個學生都沐浴在愛的陽光之下。很快班上學生個個都自信、熱情、陽光。我的班會課基本都是學生在講,是他們在訴說著自己生活中的煩惱與喜悅,學習中的得與失。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當我成了學生的知心姐姐時,學生在我的課堂上所激發出來的潛能讓我難以置信,學習變得主動積極,成績不斷進步。與此同時,作為教師,我也不斷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先后被評為大岡鎮“十佳科技工作者”“十佳教師”“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優秀班主任”“敬業模范”,鹽都區“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優秀教師”,被鹽城市教育局授予“彩云媽媽”榮譽稱號。這就是古人說的“教學相長”吧!
一路走來,回顧我的成長歷程,我不由得想起海藍博士的一本書:《不完美,才美》。我正是不斷地從一次次不完美中發現不足,找到后一階段努力的方向,讓自己一步一步地提高,享受著其間的過程之美!
轉眼間,我已經扎根母校,耕耘近20年,在身邊的同行紛紛展翅飛進城市的年代,我依然選擇堅守,甘心做那株路邊靜靜綻放的玉蘭花,為農村教育事業默默奉獻著自己的綿薄之力。因為我知道,生我、養我的是這片熱土,育我的是母校,家鄉的孩子更需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