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東縣掘港小學 朱潔芬
著名兒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師獨創了“主題性大單元情境活動”的教育形式。作為李吉林情境教育實驗學校,我校積極踐行情境教育思想,大力嘗試推進“主題性大單元情境課程”建設。實踐讓我們認識到,“主題性大單元情境課程”有利于推動教育的個性化,真正讓教育實現為了“這一方”、為了“這一個”。
在全球化加速推進、信息化迅猛發展的背景下,面向未來的教育,是更加開放的教育、更加人本的教育、更加適合的教育。這就要求我們從學生的多樣化、個性化需要出發,在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基礎上,基于已有的校本課程建設,為學生提供更具個性化的課程。實踐表明,相較已有的課程形式,主題性大單元情境課程的研發,能最大限度地激發每一個兒童的學習興趣,引領他們自主成長。可以說,主題性大單元情境課程能為每一個兒童提供學習與成長的“跑道”,引領每一個兒童自主“奔跑”。
課程,對一線教師來說一直是高大上的。而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不僅會“教書”,還要會“編書”,即要求教師是課程的實施者、建設者、開發者和研究者。而主題性大單元情境課程能引領教師借助對國家課程的“嫁接”,或者對已有校本課程和自身潛能的發掘,開展適合學校、班級、學生乃至自身的課程創編。經歷過這種創意與創造過程的教師,其課程理解與開發的能力顯著增強,職業興趣和職業幸福度也顯著提升。
校長的課程領導力集中體現了校長對教育的理解。主題性大單元情境課程,立足學校實際,立足多元素整合,大視野、大綜合背景下的課程建設,能引領校長在課程理念定位、課程方案研制、課程資源發掘、課程形態創新、課程實施深化、課程評價改進等方面,獲得更為深入的理解。
按照國家課程三級管理要求,學校和地方課程占總課時數的10%至12%。主題性大單元情境課程是校本課程的拓展與深化,進一步聚焦學校特色、教師特長和學生愛好。這種基于學校、教師與學生本位、自下而上生成的課程,能推動學校特色不斷豐富,讓學校特色發展落地生根。
主題性大單元情境教育課程,以“主題”為核心,以“單元”為架構,以“綜合”為策略,以兒童的全面主動、生動活潑、富有個性的發展為宗旨,融通課堂教育、課外教育和校外教育,聯結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使各種教育力量和教育資源得到整合,為學生創造出生動活潑、自由豐富的發展空間,充分發揮課程作為學校辦學理念、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主要載體的育人作用。
主題性大單元情境課程,“主題性”是核心。李吉林老師說:“一切為了兒童的發展,這是情境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 具體而言,建設實施主題性大單元情境課程需要把握“兒童立場”,順應和滿足兒童的天性,努力讓兒童在課程活動中愉悅身心、激活思維、豐富審美、陶冶情操、催生智慧。需要圍繞“兒童發展”這個核心,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導向,堅持文化知識學習與道德品質修養的統一、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統一、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統一,全面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需要堅持“基于兒童”的課程設計,小切口、深挖掘,內容適切,見微知著,由近及遠。
主題性大單元情境課程,“大單元”是體例。可以從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維度,挖掘學科綜合元素、實踐體驗元素、地方特色元素。實施主題大單元情境課程活動,努力融合時令背景,融通課堂內外,打破學科局限、班級局限和原有任課教師的局限,最大限度地調動學校教工、不同發展程度學生、學生家長以及社會力量作為課程的資源,努力滿足每一個兒童的個性發展需求。
主題性大單元情境課程,“情境課程”是實體。情境課程的研發主體是教師和學生,這是基于本校的學生需求、基于本校的資源積累、基于本校的現實可能、體現本校的辦學宗旨的課程組成部分。情境課程體現的是學校的主體性、自主性、個別性和開放性。
主題性大單元情境課程,“活動體驗”是關鍵。李吉林老師認為,“沒有兒童的活動,就談不上兒童的主動發展。只有讓活動融入課程,兒童的主體位置才能得到保證。”“學生,尤其是小學生,在他們身體迅速成長的時候,更是通過自身的活動去認識世界、體驗生活、學習本領的。”作為一種活動性課程,需要在學生觀察、思維、語言、觸摸等一系列活動中,豐富認知、發展思維、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尤為重要的是,情境課程的實施需要將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滿足人本、多元、開放、互動的體驗要求。
主題性大單元情境課程是基于學校與社區的“這一方”而設計的。除了依據學科基礎尋找建設路徑外,還要從社會生活、鄉土文化、節日時令、校本特色、師資特長等方面尋找切入口。除了利用學校的師生資源外,還要注意選用家長、社區民間高人等主體資源,努力追求課程的豐富多樣。
主題性大單元情境課程是為了滿足學生的“這一個”而設計的。因此,課程的編排除了進行統一規劃外,還要注意依據教師與學生的個體特點與水平開展彈性設計,讓課程具有足夠的開放性,讓活動彰顯最大的選擇性。
充分利用互聯網等信息化平臺,不斷刷新情境課程的新格局。用信息技術構筑起新的學習情境,打通課內與課外、學校與家庭、學校與社會,最大限度地實現無縫對接,建立新型的學習共同體,引領學生泛在學習。利用QQ、微信群等平臺,快速發送免費的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建立公眾號、朋友圈,及時向學生推送課程資源,同時在這些平臺上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進行資源共享、實時互動。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與交流、指導與反饋貫穿活動的始終。我們還提供不同的學習素材或不同形式的知識,以滿足不同的學生需求,教師與學生間一對一、一對多的提問和互動,引領學生個性化學習。使用文字處理軟件發布文章或電子報刊、宣傳海報;使用美圖秀秀展現繪畫作品、拍攝的照片;使用微視頻再現手工作品的制作過程、科學實驗操作過程;使用美篇、初頁等圖文編輯軟件,回顧在主題活動中的成長歷程,傾訴感受和收獲,讓學生情境課程活動的展示更為多元、更具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