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義剛 鄭壽寶
在我們一生的教育階段中,初中是重點,學生在這一階段的自主意識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有所加強,性格比以前更加叛逆,但對未來的發展方向不明確,且又不能完全明辨是非。因此,學生在這一階段表現出來的問題較其他階段要多,轉化工作也就成為這一階段的工作重點,而問題學生的轉化工作要做好,我們首先要做好學生的“家庭教育”工作,因為每一個問題學生的背后都有一個“特殊家庭”。
每個學生都歸屬于一個家庭,都在特定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家庭是每個學生最早的生活場所。良好的家庭氛圍、健康的家庭環境是促使學生建立健全人格、促進其全面發展的基礎。審視當今社會,我們不難發現:由于種種原因,特別是農村,離婚率攀高,單親家庭增多,隔代教育等越來越成為農村家庭教育主流,導致學生出現的思想和行為問題日趨增多。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孩子的終身教師,是孩子一輩子的效仿對象。家庭是每個人接觸最多的社會環境,是人學習和完善自我的場所,是每個人終身的“港灣”。家長自身的榜樣引領、家庭環境、家庭教育及實施方法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事實上,現在的很多家長并不能深諳個中道理,尤其是農村家長,因而催生了一些不該發生的狀況。
1.法制層面。首先要立法:每一對申請婚育的準家長都必須學習孩子教育這方面的知識,不能讓“養”“育”分離;其次要約束:未成年人違法,須對其監護人進行相應的懲戒;再者要有懲罰:允許對嚴重違反校紀班規的學生進行適度懲罰,給學校教育“松綁”,促成完整教育。與此同時,我們看到《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也明確地作出了規定:對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其父母或者監護人應當與學校配合,采取措施嚴加管教,也可以送工讀學校接受教育。
2.政府層面。第一,在農村社區成立家庭教育幫扶機構,有針對性地對家長定期開展家庭教育輔導活動;第二,對特殊家庭要建立檔案,專人收集與整理,及時跟進和干預,為構建和諧社會開辟綠色通道,并提供保障;第三,對有問題學生的家庭進行“干預”,讓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機接軌;第四,在機制上統籌兼顧,讓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形成一個無縫的對接,以便更好地為家庭教育服務。
學校主責就是教育與培養好學生,故而農村初中學校要主動作為。首先,在新生入學之初,就要對新入籍的所有學生及時進行分析,厘清類型,對問題家庭或問題學生進行“定人”管理,并建立非公開性個人成長檔案;同時要研討并建立有效的幫扶機制,全程跟蹤并及時調整管理策略。其次,學校的管理者始終要樹立“帶一個班的學生就是帶一個班的家長,帶一個學校的學生就是帶一個學校的家長”的全員教育理念,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主動、多渠道、有針對性地開展關于家庭教育的培訓活動,教會家長做什么、怎么做。再者,學校還需在國家政策允許的情況下,制定并有效實施“校本化教育方案”,成立第三方組織來配合學校教育,因為“你說,我說,不如他說”。例如,成立校務委員會和三級家長委員會等來協助學校管理問題家庭和問題學生。同時,學校還可以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教學開放日、優秀家庭教育講座、家長座談會及親子活動等,搭建平臺,讓不同家庭之間進行深度交流,促進所有家長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有效實施形成共識,并相互借鑒,形成同伴互助互促。
家庭教育實施的主體是家長,這就要求每一位家長首先要做好“人”,充分發揮好家長的榜樣作用。其次要做對“事”,要注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開發,竭力抓好自己孩子的思想教育和行為習慣養成,促使孩子形成正確的“三觀”。同時,鼓勵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實行賞識教育,讓孩子一直處于樂觀的、良性的、遞進的、積極的家庭生活氛圍中。當然,家長還需積極與學校和教師進行溝通交流,讓各方都能及時了解孩子的動態,從而形成合力,及時“糾偏”,共同有效地對孩子成長保駕護航,最終實現家校合育的目的。
“特殊”家庭所產生的“問題”學生一直是困擾農村初中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難題,也是學校一直在探索的問題。筆者認為,要提高學生管理成效,齊抓共管當是良策。首先社會要凈化文化環境,加強媒體正能量,樹立輿論正導向,增設學生文化娛樂場所,幫教社會問題青少年,減少社會各方面對在校學生的不良影響。其次,學校需要創新教育模式,重視影響學生的潛在因素,針對“特殊”家庭,建立“問題”學生成長檔案,并完善“問題”學生預警機制、管理制度和監督反饋機制等。最后,家庭要創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家長要主動學習,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并要主動與學校進行溝通協作,配合學校教育,利用學校所創設的各類平臺,加強與學校、教師的交流,及時對孩子進行“糾偏”。
教育需要齊抓共管,社會、學校、家庭缺一不可,僅僅靠學校教育,力量當然是微薄的!家校合作,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