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響水縣響水中心小學 高 軍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以機智引導,讓學生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思考;以巧妙設計,讓學生的思維拾級而上,在探索中收獲智慧;要善用意外,促進教學的動態生成。
教學的技巧在于以學為“經”,以教為“緯”,相機而“引”,適時而“導”,要善于以語言開啟學生的思維,撥動學生的心弦,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意境。教師或通過復習舊知,建構新舊知識的聯系,逐漸引入新授的知識;或導出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問題,引學生入情入境,自主進入學習。教師既要“引知”(學習的內容),更要“引智”(對問題的思考,即智慧),要以“舊”引“新”,促進新的智慧的形成。如在蘇教版六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教學中,如果將現成的“圖”硬塞給學生,他們機械背誦圖形特征,就難以實現知識的建構。教者給學生提供一塊橡皮泥和四種整厘米長的小棒若干,讓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搭棒成體”——合作搭建長方體、正方體框架,他們經歷過不同的嘗試,在運用不同長度的小棒搭建的過程中,會思考用幾種不同的小棒,各需要多少根,從而發現棱之間的關系特征。教者再為學生提供大小一樣的小正方體,讓他們擺成一個大的正方體或長方體,并觀察圖形,說說面之間有何關系。教師發揮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建立清晰的長方體的模型表象。
教師要把握時機,要喚醒學生的反思,點亮學生的思維。學生聆聽教師的指導,自己嘗試練習,從練習中反思自己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教師要對錯誤進行指導,讓學生反省自己錯在哪里。如在蘇教版一下《100以內的進位加法》中,教者指導學生看書,再提出自己的問題。有學生對豎式上的小“1”產生了疑問,教者適時指導,“它表示個位滿10時向上一位進1”。通過指引、點撥,學生清楚小“1”表示什么意思了。接著,我為學生提供了4道練習題:38+34,57+13,28+8,45+23。有進位的,也有不進位,讓學生通過對比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學生計算后,教者引導他們歸納計算法則,把握計算的關鍵點。接著,我與學生一起參加“數學醫院”活動,“小馬虎做題不認真,它帶著數學病人來治病了,誰愿意幫幫它們?”教師通過問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完成嘗試練習、反省解題過程,扎實掌握所學知識。
教學的藝術在于無跡可尋,教師應善于打破常規,尋找鮮活的教學資源,為學生帶來全新的體驗。學生的思維源于問題,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為他們發現疑問、解決疑問搭建階梯,點燃他們的思維火花,引導他們一步步邁向知識的頂峰。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抽象思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仍具有很大的具體性,他們理解抽象問題時常依賴于直接經驗和感性知識,因而教師的提問應引領學生思維從具體性向邏輯性過渡,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要在知識的“盲點”設置問題,這些問題不易被人察覺,但如果視而不見,就會影響學生的正確思維,教師要善于挖掘,從盲點提問,如“‘1’是質數還是合數?”這樣能幫助學生厘清概念,拓展思維廣度。教師要在思維的“發散點”提問,讓學生不囿于單一的路徑,能縱橫所學知識的聯系,思維由一點向外發散,讓學生運用不同的知識,從不同的角度靈活地解決問題。教師要抓住“模糊點”設計問題,將學生一步步引入謬誤之中,讓學生對易混淆的知識進行辨析、澄清。如圓柱的體積與圓錐的體積、求最大公約數與求最小公倍數的方法進行對比,在模糊點處設計問題,提高學生辨別的能力。
教師可以通過遷移法提問,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讓他們運用掌握的知識去探索新的知識、學習新的方法、提出新的問題。如在學習蘇教版六上《分數乘法》一課時,我提出問題:“5個18是多少?18×5算式的意義是什么?被乘數和乘數各表示什么?”通過整數乘法意義、同分母分數加法法則的回顧,引導學生去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嘗試計算分數乘整數。采用比較法分析問題,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度理解,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如提出問題:“偶數都是合數嗎?質數都是奇數嗎?”讓學生說出特例“2”,從而對質數、合數有更為清晰的認識;教師也可以采用迂回戰術,故意改變提問的角度,讓學生通過“繞道”,才能探尋出答案,從而能激發學生的思維。
課堂會有諸多意外之處,教師要發揮自己的機智,能變“禍”為“福”,讓課堂教學富有靈性。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探究、合作、生成等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教學中,使數學課堂不再封閉,而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平臺。
預設與生成是相互依存、相融共生的。在教學中,教師既要用心地預設每一個環節,分析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可能出現的想法,也要顧及實際教學中出現偏離預設的情況,如果教師只顧及教學任務的完成,放棄這些“不和諧的噪音”,將導致課堂的生成戛然而止。課堂下一秒會發生什么,是教師所無法預料的,學生的提問也會超出教師的預設,教師要為學生留有探索的空間,讓學生進行辯論交流,讓學生對問題做出及時、明確的判斷。如在學習質數和合數時,有學生提出“奇數都是質數”的“發現”,教者將討論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有學生舉出了反例:我發現“9、15”是奇數,但它們是合數。接著,又有學生列舉了21、25、27、33、35等數。此時有一個學生說,“我認為質數都是奇數”,這句話贏得了大部分學生的同意。我并未予以評價,還是繼續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此時有一位學生反駁道:“我認為這也不對,2是偶數,也是質數。”此時另一位學生補充道:“除了2以外,其余的質數都是奇數。”教者為學生提供辯論的機會,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他們在激烈的討論中產生了深度的數學思考。
錯誤甚至是課堂不可或缺的生成資源,教師在引領學生糾錯、改錯中會有所生成,獲得新的資源。教師不要立即否定學生,而要耐心地與學生探討交流,讓錯誤得到及時的調整,也讓學生的印象更為深刻。教師要充分利用生成資源,可以將問題拋給學生,引發學生的討論交流,促進有價值的內容、方法、思想的生成。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將教學理論無痕地應用于實踐之中,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讓學生獲得新的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