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雪
(云南工程職業學院,云南 安寧)
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提出,大學英語的教學需要貫徹“分類指導、因材施教、分級教學”的教學指導原則,結合“專業教學與外語教學融合,培養國際通用型人才”的特色人才培養模式;旨在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強調必須“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由此可見,英語綜合能力在新一輪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為此,各高校紛紛根據本校實際開展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改革嘗試。
根據我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學校努力為同學提供更多的提升未來職業能力和符合其專業,職業發展的機會,多做語言訓練方面的準備,通過大學英語教學中貫穿英語等級考試AB級知識點的講解,練習,以及針對學前教育專業所設置的分層教學,技能大賽英語口語比賽等模塊,讓更多的學生接觸并學習符合自身職業發展的實用英語語言知識。因此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在我校人才培養方案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目前,通過改革實踐,我校大學英語課程開展順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通過分層教學和口語比賽等教學活動,學生的聽說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對英語聽說的興趣增強,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英語演講比賽,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和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進一步地得到了鍛煉。然而,在教學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在單詞拼寫,記憶和口語比賽反映出大部分學生單詞儲備不夠,而單詞作為英語各部分學習(聽力,口語,寫作等)及英語知識的拓展延伸(把英語運用于職業發展:看懂英語的產品說明書,幼兒英語教學,和外賓進行基本的日常英語對話交流等)的基礎,其地位在英語學習中是最根本的也是最核心的。因此,研究怎樣以一種學生能夠接受,省時省力并記過不忘的方式來組織英語單詞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只有學生具備了充足的單詞量,才可以改變“啞巴英語”和“聾子英語”現象,才能涉及到后續對學生英語各項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并更好銜接后續階段各模塊英語課程有效教學,為最終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服務。
在已有的基礎課大學英語聽說讀寫譯教學和英語等級能力A/B級考試培訓的基礎上對我校大學英語單詞記憶有效教學進行探索性研究,總結出一套有效的大學英語單詞教學方法。在此基礎上將研究成果在所承擔的教學班級中進行檢驗,并總結出行之有效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培養方法,切實提高學生課外學習自主性、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同時,探討單詞教學與分層教學、技能大賽培訓各模塊課程教學的銜接問題。本研究如果取得成功,將對我校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及大學英語服務于專業建設起到較大的推動作用。
主要從探究英文字母的原始象形意義和發展歷史,也就是從詞源學的角度,以英語國家的歷史,藝術,文學,經濟等作為文化背景,結合一定的文化現象來分析解釋英文單詞的構成。針對學前教育專業,還可讓學生用繪圖技能把英文字母創造性地“畫”出來,再把“畫”出的字母用一種貫穿情節、故事的方式串聯成一個完整的單詞,用這種形象生動的、可充分發揮學生想象力的方式幫助學生快速有效地記憶英語單詞,提升單詞儲備,為后續英語學習打下一個牢固的基礎。也幫助學生在學習單詞的同時積累一定的文化知識,并把“字根詞源”單詞記憶法運用于分層教學,服務于專業建設;也應用于技能大賽的單詞培訓,提升參賽學生的和職業發展相關的詞匯量,提升其參賽資質,擴大本校省級大學生職業技能英語口語大賽參賽規模。
詞匯作為英語學習的基礎,就相當于一座大樓的基石,沒有基石,再高的樓也沒法建起。而在當前各種考試升學壓力下,很多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中盲目追求短時間內快速提升學生考試成績和做題效率,往往忽略了基礎的單詞教學,在各層次的英語教學中詞匯教學模塊是相對薄弱的。傳統的單詞記憶,大多數幫助學生鞏固單詞的方法一般也只采用抄寫,聽寫,或脫離課文沒有結合語境地背大篇幅的單詞表。短期內學生可能記住了單詞,但并非是長期記憶。在英語單詞教學中如果只是讓學生機械式地死記硬背顯然不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甚至會抹滅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學生花了大量的時間,精力,記得痛苦卻收效甚微,甚至認為單詞只有死記硬背這一種方法,長此以往會影響閱讀,寫作,更談不上英語的后續學習及可持續發展。我校參加口語比賽的學生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很多學生反映由于詞匯量不夠沒有足夠的自信心參賽,僅僅因為最基礎的詞匯量儲備不夠而限制學生的發展實則可惜。
單詞是文化的載體,能反映人類社會的生產,勞作等社會形態。很多語言學家也指出,要學好一門語言,就要充分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元素。因此,主要研究:怎樣把看似枯燥難記的單詞和豐富的文化現象聯系起來,從“字根詞源”的角度探尋英語字母的起源和發展,結合聯想記憶法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把字母串聯起來記憶單詞,此方法也可應用于我校分層教學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未來的幼兒英語教育課程中。同時,可調動學生課堂積極性,以及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自主性,充分挖掘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潛能和創造性。
從近幾年省級的大學生職業技能大賽的口語大賽的題型來看,所涉及的內容均以單詞為重,學生只要有充足的單詞量,就能夠讀懂所給話題材料,聽懂評委問題以及從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正確回答問題。所以,單詞教學和培訓對于技能大賽有重要作用。
語言從整體上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而該民族的文化又無時無刻對語言的發展變化起著制約作用。即使是英語的一個單詞、一個短語或一條成語,都可能承載著英語民族的大量文化信息,我們也會發現讀書時只把單詞按字面意義串起來,不考察其文化背景,往往會發生誤解,這也正是很多學生英語學習反映出來的一個普遍問題。或是即便英語學習還算不錯的學生,一讀到有些難度的文章,即使沒有詞匯或語法方面的障礙,理解也往往流于膚淺,不能體會其言外之意,其原因無非是背景知識的欠缺。甚至有些看似死板的語法規則,也可能和文化相關,因為它們反映了英語民族的思維方式。在語言表達正確之上則是得體,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對特定的人講特定的話,就是得體。得體的背后,有一套文化規則在起作用。人們在進行跨文化交流時產生的隔閡、障礙、誤解乃至交流的失敗,其根源多在文化差異,所以在學習英語時,有必要貫穿英語的文化知識,這無論是對于教師如何組織好英語教學,如何活躍課堂氣氛,還是對于學生怎樣把英語學好,都具有重大意義。
以往的單詞教學只偏向于機械式的死記硬背,之后發現學生背了又忘或是排斥背單詞,究其原因,背單詞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只是為了完成一項學習任務,毫無“興趣”可言。而如果把單詞的來源,拼寫和詞源學,及單詞所承載的文化結合在一起的話,就會使單詞的學習和記憶變得有趣生動。這些富有文化內涵的知識比單一機械的單詞拼寫本身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以一種承載了文化的思維去理解英文,才能使英語的學習貫穿進英語地道的思維模式。
在資料方面主要是詞源學方面的著作、論文,以此分析英語單詞的歷史淵源及發展、演變過程;其次就是參考《圣經》、希臘神話中與詞源相關的一些文化知識,因為英文中的一些單詞來源,成語都和《圣經》及希臘神話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把這些內容融入課堂。不僅可以調動課堂氣氛,還可創造出一種“本土化”的語言環境,引導學生“Think in English.”
設計問卷調查——采集數據——分析總結,形成調研報告——用于分層教學,技能大賽培訓實踐——后續研究。
研究主要以學前教育的分層教學和以各專業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為重點培養對象的口語大賽為主線開展研究。研究中以文本研究為主,設計調查問卷對學生的單詞記憶難點、方法方式、記憶成果及綜合應用成果進行研究,根據數據等具體參考依據做出階段性成果總結。并探索其應用于分層教學,技能大賽等特色模塊的教學方式。優化大學英語詞匯課堂教學安排和設置,構建有效的、靈活的、有趣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單詞教學看似在大學英語綜合教學之外,實則來源于決定語言表達方式的英語國家文化和社會形態,單詞也可以是一種縝密思維,一種邏輯結構,源于文化,承載文化,也最終要回歸文化。只有把單詞放在文化的環境里,獨立的單詞才會“活”起來。追根溯源,才能使單詞回歸本真,也最有利于記憶。今后還會把研究進行拓展,從詞根詞綴的角度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