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宏偉 彭 宇 寇福生
(1.沈陽建筑大學材料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8;2.沈陽建筑大學黨委研究生工作部,遼寧 沈陽 110168;3.沈陽建筑大學團委,遼寧 沈陽 110168)
對于通識教育的概念目前并沒有一致的看法,國內較為流行的是汪永銓教授和李曼麗博士的闡釋:“就性質而言,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所有大學生都應接受的非專業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識教育旨在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的人和國家的公民;就其內容而言,通識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現在普遍接受了通識教育既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人才培養模式的觀點。
建國后,為了滿足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的需要,以及對蘇聯模式的模仿,大學的教育以專業教育為主。專業教育為我國提供了大量社會所需人才,但是它所造成的人的片面發展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和需要。我國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近來通識教育理念在越來越多的高校受到重視、通識課程的設置、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明顯進步。
教育部于1998年成立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明確了文化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
2002年的北京大學本科生的教學改革,明確提出在低年級實施通識教育,高年級進行寬口徑的專業教育。復旦大學于2002年也提出了“大學本科教育是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的觀念。這一做法在我國的許多重點大學推行。
目前,在我國的很多高校都致力于在低年級實行通識教育,在高年級實行寬口徑的專業教育。在時間安排上將“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分段而治,統一規定學生選擇專業的時間,雖然這樣做主要受制于現行制度,但給學生的課程學習和專業選擇帶來了很多困難。而且目前我國一些大學實施的寬口徑專業培養,更多的是服務于研究生教育,強調本科教育作為研究生教育的準備階段,而對本科階段通識教育獨立的育人意義認識不夠。通識教育以個人的身心發展為目標,強調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理性的智慧、追求的是精神的自由、心靈的滿足、生命的尊嚴、生活的價值。陳向明指出在低年級實行通識教育,在高年級實行寬口徑的專業教育的提法和做法值得商榷。作為一種人才培養模式,“通識教育”包括教育理念、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安排、教與學的方式、學業評估、學生管理等一系列重要內容,不只是一系列課程,更不是具體的課程內容。
在高校必修課占據了比較高的份額,北大公共必修課:兩課+外語+計算機+軍事+體育;清華大學人文社科類:兩課+體育課+外語課;南京大學通修課:數學+外語+體育+兩課+計算機+體育+軍事課;浙江大學通識課:思政類+軍體類+外語類+計算機+導論。自由選課度低是精英院校普遍存在的現象。復旦大學68.3%必修課比重,選修課比重31.7%,武漢大學的共同必修課程與通識教育選修課程的學分比例為4.6:1,而日本大學共同必修課程與通識教育選修課程的學分比例為1:2。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共同必修課程與通識教育選修課程的學分比例為0.28:1。這說明我們的通識教育限定必修課程比例偏大。通識教育相對于專業教育更強調學生的個人價值,注重學生的個性和人格的培養。因此,要留給學生更多的自由選擇的權利。
在現有教學資源存量下,應完善大一階段通識教育的模式。就模式的構成來看,需要明確目的、優化手段、完備評價機制。對于目的而言,應客觀面對大一階段進行通識教育可能達成的目標,而不能照搬國外模式。對于手段的優化而言,則可以從課程設置、選修課開設、社團設立等環節下功夫。但最終需要建構起學生學習的自覺意識。完備評價機制的目的在于,對大一階段的通識教育進行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對此,還須由學校的教務處牽頭來進行機制設計。
增進大學生的文化素質將為通識教育的開展創造條件,但填鴨式的文化素質教育模式則是不可取的。為此,應重視形成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自覺。那么如何來解決這一問題呢?根據“刺激-欲望-行動-結果”的心理學原理,“結果”便可以指代自覺意識。由此,首先應對大學生建立起刺激措施。就現有可供刺激的選擇集合來看,使他們明白文化素質的增進將有助于構建職場核心競爭力,便可以有效激發起他們的學習欲望。最終,逐漸導向行動自覺。
沒有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大學通識教育也只能更多地停留在課堂之內,而無法滲透到學生的生活點滴之中,因此,需要培育具有人文積淀的校園文化。
通識教育在我國實踐的時間很短,對于通識教育一些重點大學也正在積極進行新的嘗試。這些嘗試將會給我國的其它高校帶來一些啟發和經驗。通識教育在我國還需要在理論和實踐上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