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聰
(洛陽師范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0)
鄖劇是近年來誕生在湖北省西北部鄖陽地區的一個新型劇種。鄖劇是以鄖陽地區方言為劇種舞臺語言,匯聚十堰地方戲曲、皮影戲、曲藝三大品種及民歌、武當道樂等音樂元素,以平腔、苦平、筒子調、八岔腔、三弦調等為主要聲腔,表演生動活潑、自然質樸、富有山野氣息,具有鮮明地方性、濃郁民間性和獨特藝術性等特點。
鄖陽地區位于湖北省的西北部,是我國古人類發祥地之一,現如今已更名為十堰市。鄖陽境地處中國腹地鄂西北秦巴山區,東懷武當,南靠神農,西連巴山,北系秦嶺,武當山雄峙于中,漢水橫貫全境,使其居中于鄂豫陜渝四省交界。因特殊地理、歷史環境,鄖陽地區在歷史上曾是各方流民聚集之地,也是不同地域民間藝術的交匯之區。
鄖陽地區幾乎處在南北分界線與東西分界線的交接處,所以鄖陽地區這種特有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她四方交融的音樂特征。特別在十堰市建立之后,這塊人杰地靈的熱土,吸引了全國各地的人士匯聚于此,帶來了不同地域的文化與音樂,并與十堰本土文化碰撞、交織、相融,形成了富有鄖陽地區特色的多元共生的文化形態。
鄖劇《求騙記》是由十堰市藝術劇院根據著名導演余笑予創作的漢劇《求騙記》為故事藍本,由周偉同志通過運用鄖劇唱腔進行音樂設計,創編而成的一部大型古裝鄖劇。該劇于2016年7月6日十堰市第三屆地方戲曲調演活動之際首演,旨在用具有獨特的地方藝術魅力,弘揚十堰地方文化,打造鄖劇精品,服務十堰廣大觀眾。
《求騙記》是一出具有傳奇色彩的喜劇。落魄秀才金登科窮困潦倒,誤打誤撞算出村民走失的耕牛,又通過成功“求雨”而使得金登科“神算”之名傳遍州府。適逢宮內玉杯被盜,久未破案,皇帝更是下詔強令其赴京審案。因為一次次“被”巧合,金登科成為皇帝心中的神算大師,一場互求生存的默契騙局在宮中上演。最后在一片嬉笑怒罵中巧破此案,結局令人莞爾。
中國的戲曲藝術是音樂、舞蹈和戲劇三者緊密結合的綜合性藝術。音樂具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音樂在戲曲藝術中散發著不同于其他音樂藝術的獨特魅力。音樂不僅是聯結劇情的關鍵,也是展現戲劇沖突、揭示人物情感與推動故事發展的動力。鄖劇《求騙記》一劇的成功上演,并獲得了觀眾的喜愛,是因為其創作的源頭是深深地植根于我國民族民間音樂肥沃的土壤里——該劇的音樂主要鄖陽地區的傳統音樂為素材,并將音樂素材與作曲技法相結合,既體現了濃郁的地方性民族特色,又展現了新時期新劇種的時代特色。下面對其音樂特征進行具體分析:
傳統音樂是最能體現傳統民族特色的音樂,作曲家根據劇情與表達人物情感的需要,力求突出地域特色與風格,廣泛采用鄖陽地區傳統音樂。

開幕曲是采用平腔音樂元素的樂段,旋律活潑跳躍,節奏輕快明確,為此曲鋪下了喜劇色彩的基調。此段旋律是五聲F宮調式,但在第二句行進到徵調式,為旋律增添了亮度,最后又回歸宮音。開幕曲具有濃郁的鄂西北鄖陽地區的音樂風格,特別是旋律中的六度、七度的大跳,極具個性。平腔作為鄖劇主要聲腔之一,旋律在全曲中也有多次運用,一般作為過場音樂,或選取該樂段中的部分樂句作為唱段的前奏和間奏等伴奏音樂,并多為展現歡快的場面。
三弦調是此劇中運用的另一種主要音樂材料。三弦既可以彈奏清脆有力的旋律,也可以進行表現多樣的滑奏,并有獨具特色的音響個性。因此,三弦調具有較多的表現功能。如劇中金登科醉酒后的神態,就是由三弦調的旋律特征形象地表現出來。

此唱段是第五場金登科醉酒迷糊后所唱,由三弦調的音樂素材寫作而成。三弦調的正調曲速稍緩,旋律委婉流暢,多用于敘事。此段前奏的滑音即是描寫金登科醉酒走路不穩的姿態,正是由三弦的滑奏技巧表現出來。接著唱腔旋律很好的發揮了三弦調連貫流暢的特點,樂句之間銜接緊密。該句結尾還采用了戲曲中常用的甩腔,使旋律上揚,韻律飽滿舒展,增強了音樂的表現力,抒發了金登科此時惆悵的內心情感。

此段是該曲第一個唱段,從譜例中可以看出,該句出現了四次音級的大跳,旋律高低起伏連貫,富有藝術性。從中國整體音樂風格來看,旋律的級進在南方音樂中較多,而跳進音型在北方音樂中較多。鄖陽地區的音樂也正是融會了南北不同的音樂風格,形成了級進與跳進相互交融的特殊旋律形態,從而呈現出具有鮮明的地方性特色的旋律色彩。
從音樂功能上看,戲曲音樂是為唱腔服務的,戲劇的情節內容又是依靠唱腔的音樂旋律來表現,如果旋律過于平淡,那么整個劇情也就失去了其中的戲劇性。筆者了解到,鄖劇中音樂旋律的跳進,不僅是鄖陽地區音樂的一種風格,也是作曲家的寫作手法。從唱詞中可以看出,作曲家是想要強調“讀書郎”與“滿腹的才學”,因此在這兩個地方做了多次跳進處理,而“無用場”表現出的是滿腹經綸卻無用武之地的無奈,所以下句是個旋律下行。此旋律片段第三、四小節其實就是將音級翻高八度演唱,如果進行還原,那么整個樂句都是一個下行的級進。旋律進行持續的下行迂回,不僅會造成劇情的脫節,也會影響演唱者的發揮和聽眾的欣賞。由此也可以看出作曲家在此處音樂布局的精妙處理,將旋律與唱詞的完滿結合,實乃是本劇中的經典唱段。
唱腔是戲曲音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部戲曲中的重要劇情也是通過唱詞與唱腔的結合進行敘述。中國民族音樂特征是以“文”(文字)來化“樂”(音樂)的,也就是說,音樂是建立在文辭語言的基礎上 的,是“依字行腔”的。因此,戲曲音樂的唱腔是詞曲同步進行的,并以詞句為單位,只有以腔句的概念對唱腔進行剖析,才能得出明確的解釋?!肚篁_記》的劇本即是一部完整的故事,要將其中部分敘述通過音樂的形式演唱出來,不僅需要突出劇情,也要注意旋律的行進。
腔式變化是中國戲曲音樂戲劇性變化的基礎動力,一部好的作品,其唱腔音樂的腔式變化也是豐富多樣的。腔式板眼節拍強弱的運動變化,結合唱詞的句逗,營造出了一幕幕引人入勝的唱段。
劇中的每一段唱腔都是作曲家的精心創作的成果,“我夫是個讀書郎”選段是此劇中的經典唱段,不僅是全劇第一個唱段,也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唱段之一。

此段唱腔不僅又前文所述音級大跳的特點,其腔式也豐富多樣。此段共有八句,而腔式卻運用了六種之多,而且類似的腔式也做了如“濃縮”、“搶板”等變化,使得唱腔整體富于變化且又流暢,主題鮮明。此段旋律中有多處眼起的腔式,并且多次出現在“頭、腰、尾”三處句逗中。筆者向作曲家請教時得知這是一種創新寫作手法,這不僅豐富了唱腔旋律,也是為了強調唱詞,突出主體。如“無用場”“叮當響”“煮文章”等,突出了強調部分,也形成了與上下語句的對仗。作曲家再此唱段中運用了兩處拖腔,分別是第四句“他”和第六句“不能”,兩句腔式整體類似,都是頂板起并在腰逗拖腔。此處的拖腔都唱出了金妻對丈夫“百無一用是書生”的無奈。唱腔在第七句有一個長過門,將頭腰分離,表現出了時至年關,家里都窮的無法開鍋了,沒辦法只有去向岳丈家借點充饑糧的窘迫場景。在第八句突然運用了一處“搶板”,體現的是丈夫出去借糧許久未歸而心切之情,也為下文金登科令人啼笑皆非的遭遇埋下伏筆,并形成對比。
此段唱腔的完美演繹使得聽眾在初聽此劇之時就被深深吸引。多樣的腔式變化富于戲劇性的表現,也提升了整部戲劇的藝術性、欣賞性。
鄖劇《求騙記》全劇大約130分鐘左右,在有限的篇幅中不能涵蓋完全,本文通過對本劇音樂中的傳統音樂元素、旋律形態和腔式形態等幾處突出音樂特點進行分析,旨在對鄖劇音樂形態特征提出自己的見解。鄖劇作為一個新興劇種,其內部蘊含著蓬勃的生命力。如今,十堰市及周邊部分地區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鄖劇的創作和展演。鄖劇的形成承載著十堰人民對集體藝術形式的認同,也代表著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作為一名音樂工作者,理應遵循戲曲藝術發展的規律,長期實踐、不斷總結文化結晶,創作出更好、更具代表性的音樂作品。這不僅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豐富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更是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民族文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