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開園
摘 要 隨著當下時代的快速發展,對能適應社會生活、具有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的人呼喚更加強烈,為了能培養這樣的人,于是核心素養在中國教育界成為首要的教學理念?;诖?,本文將探究氯水成分的教學活動設計發展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并在最終的教學環節里體現出遷移創新能力的實現,并體現遷移創新能力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不可缺少的能力。
關鍵詞 化學核心素養;遷移創新能力;表現形式;教學過程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10-0029-02
2014年以來,教育部提出“核心素養”是深化課程改革和實施德育目標的基礎。借鑒國際上對“素養的界定和選擇”,再結合中國的當前社會發展和當下人的發展,“核心素養”是因應時代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然選擇,“核心素養”的培養是要讓學生應具備自身適應社會生活和適應終身發展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從學科三維目標的制定來看要深入地發展學生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是達不到的,為此,基于化學學科的特質相繼提出了化學核心素養,中學化學核心素養是具有化學學科本質的素養,是學生在化學學習中形成的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素養。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識、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五個構成要素,在化學核心素養中遷移創新能力,是指學生利用化學核心知識、化學實驗性知識和活動經驗等,解決處在陌生和高度不確定性環境中的問題以及在過程中發現新知識和新方法的能力。
一、化學核心素養與遷移創新能力
在化學教學中,無論是理論性知識的教學,還是實驗教學,突出化學核心素養是化學教學的最終目標。因此,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的培養離不開化學教學,化學教學要實現化學素養的形成,培養學生的遷移創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遷移創新能力表現在解決實際問題上,能用已有的知識和活動經驗綜合分析不確定和陌生的情境下問題解決方案的合理性及其原理,設計系統的方案來分析問題,并且得出結論?;谔囟ɑ瘜W實驗探究教學中,教學環節應建立在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上,在特定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化學素養,為遷移創新能力打下素養基礎,為更進一步遷移創新能力的展現提供知識與技能。筆者將從氯水成分的探究教學過程來深入論述遷移創新能力的表現形式。
二、通過探究氯水成分的教學活動設計,窺視創新遷移能力
高一氯水成分探究的授課教學通常是通過具體的題目來講述其主要成分,這樣不利于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的培養,也不利于學生創新遷移能力的展現。那么基于化學核心素養中“宏觀辨識”、“微觀探析”、“證據推理”聚焦“氯水成分的探究”的教學設計活動,從教學環節、驅動性問題設計、實驗探究以及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這4個方面來窺視創新遷移能力的形成(圖1)。
前三個教學環節按照從宏觀視角到微觀視角,對氯水的物理性質、氯水的主要成分及其漂白性進行探究,培養“宏觀辨識”、“微觀探析”的素養,從假設問題到驗證問題的過程,培養“證據推理”的素養,從層層遞進的問題設計和實驗驗證中取得相應的活動經驗,為下一步教學環節提供足夠的認知經驗。教學環節四設計了一個能對陌生的、復雜的溶液進行成分和性質的分析,并證明其中成分的存在的合理性的情境。讓學生能主動地應用已有的認知經驗和活動經驗快速地明確對84消毒液的認識角度,收集證據猜想其成分和性質,來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設計出合理的實驗設計驗證其成分以及得出結論,這整個過程充分的體現了對能力的應用,主要是從熟悉的情境到陌生的、不確定性情境的創新遷移能力的應用,具體的學習任務可以體現學生創新遷移能力,因此設計具體的學習任務教學流程可以很好的培養學生創新遷移能力。學習任務教學流程圖如下圖所示:
三、結語
化學核心素養中培養高中生遷移創新能力的根本意旨是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和遷移創新能力的形成,真正地形成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育人目標。在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的大背景的化學教學中,教學環節的設置不僅要發展學生化學素養,而且也要體現在陌生的、不確定性情境下逐漸地培養學生遷移創新能力,因此,教學環節的設計要著重突出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整個教學過程最終要以培養遷移創新能力為是實現目標,以實現化學核心素養的育人追求作為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房宏.中學化學核心素養的構成體系與培養策略[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6(6):5-8.
[2]王磊.學科能力構成及其表現研究——基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與遷移創新導向的多維整合模型[J].教育研究,2016,37(9):83-92.
[3]楊梓生.對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認識[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6(8):1-2.
[4]胡先錦.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化學深度教學[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7(13):12-14.
[5]陳進前.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化學教學[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7(1):1-4.
[6]胡先錦.管窺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J].化學教與學,2017(3):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