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照璘
摘 要 高考語文復習中學生存在懶惰情緒,原因來自于學科特點和學生主觀等方面,影響了成績提高。應該立足課堂,從題型特點、作文材料、現代教學手段三方面挖掘試題,切實消除學生語文復習的惰性。關鍵詞 挖掘試題;消除惰性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10-0196-01 學習行為是一個需要意志努力并不斷進取的過程,它要求學生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并且有勇于奮進克服困難的毅力,如果稍有懈怠就會舉步維艱甚或停滯退縮。高考語文復習的惰性主要表現在部分學生傾向性的輕視語文學科,惰于聽課,惰于動手、動腦,惰于作業,惰于記憶,惰于研究和提高。缺少對語文學科的濃厚興趣和迫切求知欲。究其原因,肯定與學生非智力因素有關,尤其是前面提到的態度毅力習慣關系密切。要消除這種情況,除人文培養、志向毅力促進、提醒曉理、嚴格要求督促外,課堂應該是主陣地,得從課堂和教材中去落實。因為高考語文學習絕大部分都在課堂和教材上下功夫。豐富的復習資料為我們提供了大量鮮活的因素,只要立足課堂,認真挖掘試題中的閃光點,才能就地取材,喚醒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讓他們在語文高考復習中勤快起來。一、不同題目有各自不同的挖掘內涵1.從試題的深度上開掘。課堂如果只是對試題做膚淺的一般化的講解,學生就不能從中獲得更新的知識。未能長見識,那么絕對提不起他們的興趣,何談課堂的熱情投入。高三復習的語文課堂,是必須用豐富的新鮮知識來支撐的,必須要求教師在備課上狠下功夫,以深刻的見解和見識來充實課堂。文言文閱讀、詩歌鑒賞、成語理解,這些題型都是挖掘深度最好的對象。2.從試題的廣度上拓展。從學生的主觀愿望來看,他們想迫切了解一些離開教材的更廣博更新鮮的知識,還有那些不理解的內容希望教師旁證博引來引導;從解題的客觀因素來看,有些題目必須要求教師展開講述,才能豐富內涵、觸類旁通。3.挖掘高考試題中的興趣因素。長期專注于做高考試題,試題的樣式又基本固定不變,學生的煩倦之心便自然而生,這是學習不上進、課堂隨意、不集中注意力、甚至另搞一套的根本原因。教師要激活課堂的氣氛,就得講點他們有興趣的知識,而這個帶有興趣的知識就在試題之中,需要教師去認真挖掘尋找。4.捕捉試題中的情感觸點。語文學科較之于其它學科更有其特殊性,此特殊性突出地表現在它的生動形象和情感渲染上,這是其它學科無法達到的。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特點并創造性地讓其發揮作用。高考語文題型遵循著以德為先、以高尚情操為主旋律的原則,凸顯了人文性。課堂上我們為學生講解的閱讀材料,都是精挑細選的文學大家的精萃作品,它們蘊含的純真情感和美好思想就是我們要捕捉的情感點,只要仔細分析并適當點撥,一定能引起學生的強烈共鳴,學生在動情狀態下進行語文復習,他們還能消極怠慢嗎?在本方面的開掘上,文學作品中的小說散文閱讀尤其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教師切不要輕易放過。5.集中力量突破試題難點。語文成績提高慢,關鍵在于答題時一些難以把握的問題學生總是普遍性的犯錯,對此學生都倍感困惑。如果教師在課堂上不能為他們解惑,他們必然覺得課堂學習乏味無趣無用,無心于聽課那是自然的事,惰性就產生了。教師處在授業解惑的地位,就要深入研究教材,為學生答疑解難,滿足他們求知的欲望。這樣便牢牢抓住了聽課的思想,學生便無暇懶惰了。答題時的切題思路、準確性,人物形象的總結,閱讀題目中關于作用的歸納,選擇題規律的總結,病句的突破,凡此種種,都是學生深感難把握的題型,也應該是教師著力解決的問題。具體做法上,可以從學生作業和試卷中發現問題,也可以去調查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課前做好準備,上課時質疑問難,以激發學生思考,這樣就會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二、作文課堂同樣需要消除惰性作文課堂要使學生樂于為文,重點在于方法的務實和材料的選擇。如果總是機械審題立意成文,學生必然厭倦,教師得來點學生感興趣的東西。方法的務實方面,本文以為行之有效的是對學生習作的講評,尤其要注意到每個學生本次作文出現的問題,就是那些影響得分的地方,從審題立意到謀篇布局再到行文書寫,都要觸及,學生會格外關心,教師要細致講解。此外,要評讀優秀習作,帶著濃濃的賞識態度,傳達給學生寫作的成就感和榮譽感,只有這樣,才能激起學生作文的活力,消除懶于動筆的習慣。三、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適時運用雖然高考語文課堂離不開那一塊黑板和一支粉筆,但現代教學手段也有很好的輔助作用。它往往能將一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展示出來,也能大容量地迅速地引出需要的信息和佐證,給學生以明顯的視聽效果,課堂上他們喜歡這種方式,于是就自然地增強了聽課效果,從而消除了惰性。占據高考語文課堂的試題,比之于其它學科題目,更具有吸引學生的知識、興趣、情感因素,它們都是激發學生語文學習活力并從根本上消除其惰性的閃光點。作為教師,要善于發現它們,并用之于教學,方可發揮其特殊作用。這必須要求教師對語文課堂充滿熱情,并具有鉆研精神。如此,改變學生語文學習的惰散態度便不再是難辦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