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禮清
摘 要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和基本條件,而當前的環境日趨惡劣。所以,環保問題時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課題之一,美化環境、保護環境、創設環境成為人們的共同責任。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加強對他們的環保教育,讓他們從小樹立環保思想,重視環保教育,意義重大而深遠。作為一名教師,從小培養兒童環境保護意識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關鍵詞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環保教育;教學滲透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10-0205-02 人的環保意識的樹立很大程度上是要教育,因為,環境教育是整個中華民族環保事業與教育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的整個受教育過程中,小學六年教育是至關重要的階段,而小學教育中,數學教育又是一門重要的教育學科。可見,要讓人樹立較強的環保意識,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滲透環保教育,加強對少年兒童的環保教育,讓他們從小樹立環保思想,重視環保教育,意義重大而深遠。作為一名教師,從小培養兒童環境保護意識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環,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一、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的重要性“環境保護,教育為本”。保護和改善環境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存亡與興衰,也取決于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不斷培養和提高下一代的“綠色倫理”觀念,是歷史和社會賦予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的義務和職責。其意義重大而深遠,首先,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是歷史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可持續發展戰略是當今中國及至整個國際社會廣泛認同的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它探尋的是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嶄新的發展道路,追求的是社會的和諧發展,它的基礎是對環境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再說,環境保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小學生進行環保教育,讓他們在增長科學知識的同時,不斷加深對環境的理解和認識,形成強烈的環境意識,養成保護環境的行為習慣,對歷史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深遠的意義。其次,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要求。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這里的自然現象與社會現象當然包括自然與社會的環境問題。因此,小學數學也是一門宣傳環保知識、滲透環境教育的重要學科。二、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的策略(一)依托教材文本,挖掘環保素材小學數學課本是集數學知識與多種因素于一體、圖文并茂的一套好教材。其中有豐富的環境教育內容,對增強小學生的環境意識,掌握環境保護和技能、參與力所能及的環境保護活動有著積極的作用。教材從插圖到例題,尤其是應用題不都蘊涵著激發學生從小樹立熱愛自然、熱愛生活、保護環境的內容。如,新教材中呈現了許多動物的圖片,第五冊還出示了中國部分瀕危和受威脅動物數種統計表,從這些數據當中激發了學生保護動物的情感,使學生知道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地球上不能只有人類,野生動物滅絕之時,就是我們人類滅亡之日,所以我們要愛護身邊的動物,特別是野生動物,同時知道熊貓是我國的國寶,東北虎、亞洲象、中華鱘等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目前它們瀕臨絕跡,使學生樹立愛護動植物的意識。值得一提的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并不是提倡每堂課都要進行環境教育,只有適用于環境教育的內容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要想在數學課堂中有效地滲透環境教育,就要求我們教師細心研究教材內容,對其中的環保內容做到了然于胸,這樣才能靈活有效地抓住時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加強動手能力,灌輸環保教育學生對數的認識,數的計算,應用題知識等都是通過對學具和教具的操作來形成表象,進行理解應用的。所以教師應多讓學生動手操作,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也可以進行環保教育。如,在教學《節約能源》這一數學活動課時,教師應布置學生回家調查自家前兩個月的用水、用電情況,并制成一個簡單的統計表,再和自己所在小組同學進行交流、對比,看看誰家用水、用電較多。上課時教師先告訴學生有關能源方面的知識,使學生明白什么是可再生資源,什么是不可再生資源。水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是我們人類生存的必備條件。接著再讓學生們就各家用水、用電問題進行討論,找出用水、用電較多的原因,明白浪費能源就是在破壞環境。從而使學生意識到節約能源的重要性。再進一步討論節約能源應采取什么措施,如何“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使環保意識再次深入人心。(三)通過課外活動,深化環保教育很多老師認為數學課很難開展課外活動,其實不然,在許多章節都可以通過課外活動來升華教學效果。比起傳統課堂教學,數學課外活動形式多樣,興趣性強,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還可以把思想教育、環保教育貫徹其中。例如,在開展“我的家鄉有多綠”數學實踐活動時,為了把環境教育自然適度地滲透到教學中去,我主要從應用題中挖掘可滲透的內容,并找貼切的結合點,融于教學設計。有機結合3·12植樹節開展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我的家鄉有多綠活動,活動時結合上海市近十年環境綠化面積的一些具體數據(包括校園綠化),出示相應的錄像和圖片,讓學生在欣賞的同時,了解人與周圍環境和諧的關系,了解環保的作用。從而喚起學生“愛綠護綠”的意識。找準時機進行“為什么要大量地植樹造林?它有哪些益處?”研究活動,讓學生查找相關資料了解植樹造林的好處:制造氧氣、保持水土、消除噪聲、凈化空氣、調節氣候。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知道數學與環保科學知識有著緊密的聯系,并培養學生養成“愛綠護綠”的意識和良好習慣。從而培養學生從小愛護花草樹木,不采摘花草的好習慣,培養學生與環境和諧相處的良好環境道德。(四)聯系生活實際,強化環保教育數學教學應讓學生的生活經驗走進數學課堂,為學生提供了親身體驗和動手操作的機會,指導學生更好的學習數學。學生學知識是為了用知識。因此在教學時,我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學數學知識,比較自然地滲透環境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了教書育人。不論是例題教學還是鞏固練習都以環保教育內容為線索而展開,讓枯燥無味的應用題教學內容隨著環保知識層層深入,那些自己曾經做過的事帶領學生邁進了環保與應用題相結合形成的故事。如:我們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重視環保,將用過的易拉罐、廢舊電池、舊報紙等回收,然后將可重新利用的廢棄物拿到廢品回收站收購,一舉兩得。再做類似的練習:請你用撿廢舊所得的200元錢為我們的結對小學的同學購買學習用品,在購買前先設計一份學習用品購物單,然后算一算錢夠不夠,不夠怎么辦?讓學生用撿廢舊所得的200元錢,幫助山區的小朋友,培養學生助人為樂的良好品質。總之,在環境保護成為人們關心的焦點的今天,我們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要不斷更新教育理論,增強環境教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就要以教材為文本,結合數學課的特點,在完成本學科的基礎知識和三種能力培養任務的同時,努力創在環保教育氛圍,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一步深化理解和應用,對學生滲透必要可行的環境教育,使每個學生充分了解環保,關注環保,參與環保,培養的社會責任感。使每個學生知道“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家——地球,我們要像珍惜生命一樣珍惜她”。參考文獻:[1]教育部.小學數學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2]陳朝全.如何讓環保教育在小學數學課堂教育中得到有效滲透[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0(08).[3]惠雅妍.環保教育滲透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5(15).[4]馬云華.數學課堂也“環保”——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之我見[J].考試,2015(35).[5]丁阿娜.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有效性的探討[J].北京:中國校外教育,2014(04):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