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近年來,我國高中英語教學總是環繞著以高考為主要教學任務,在進行英語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大部分英語教育工作者都把“必須要提高學生的英語成績,以便于在高考中獲得滿意的答卷”,這種思想來評價每一位學習英語的學生,這樣的思想非常不具備合理性以及公平性。伴隨著我國新課程的不斷推入,構建高中英語的有效性課堂教學已然成為了高中英語教育工作者必須要完善的首要任務。而其中導入法就自然而然成為了高中英語教學的開頭,與此同時,也成為了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因此,本文主要對課堂導入環節展開解析,并針對于此提出了有效的措施。
【關鍵詞】高中英語;課堂教學;導入策略;環節
【作者簡介】鄭劍輝,福安市高級中學。
一、英語課堂導入的意義
1.體現以學生為本的作用。在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往往都是英語教育工作者為教學的主導,單一化的為學生傳輸知識。但是,新課改背景下的英語課堂教學有效的避免了這一現象的出現,課堂的主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遵循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的位置,教育工作者要在課堂上起到引導的作用。以學生的實際學習為出發點,充分滿足學生對英語學習的需求。從本質意義上做到了“以學生為本”的英語課堂教學理念。與此同時,課堂導入亦是如此,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重視并關心學生的心理需求以及真實感受,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學會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課堂導入環節中,以學生為出發點,有效的指引學生;以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為課堂教學內容,創設屬于學生的課堂教學環境,從而為構建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融入了全新的元素。高中英語課堂必須要添加一些有趣味性的全新的元素,將其精妙的結合到英語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為學生帶來全新的體驗,以保證學生可以在英語課堂中學習到新鮮的內容。即便不是脫離課本的全新內容以及知識,但是利用全新的元素,可以讓學生拓展思維,用全新的方法來學習,并在此過程中,取得有效率的學習效率。只有真正環繞課堂教學的內容展開課堂導入,才能真正意義上體現課堂導入的實效作用。
二、課堂導入的有效策略
1.情境導入法。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利用情境教學來開展課堂導入,應用多媒體技術的輔助作用,環繞教學的中心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讓學生更加深化對英語教學內容的理解,從而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例如: 在學習Book1 Unit5 Nelson Mandela a Modern Hero這一單元的知識,其文本的內容重要闡述了納爾遜.曼德拉的一生的作為。在開展這一英語課程之前,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創設情境的方式,來進行課程導入,充分運用多媒體的作用,把文字、圖像、音頻等有效的融合在一起,為學生播放并在展現曼德拉的生平事跡,并利用這個故事來進行課程開端的導入環節,兩者實效性的融合在一起,能夠有效的幫助學生深化認識此堂英語課的教學內容,與此同時,學生也會對納爾遜.曼德拉這個歷史人物有一個充分的理解。通過這樣的情景教學,能夠有效的幫助學生提升英語的學習興趣,從而提升其自身的英語學習能力。
2.問題導入法。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提問的方式,把英語的知識更好的融入到學生的腦海中,問題導入法能夠充分拓展學生的思維模式,讓其可以自主探究。在問題中找到答案。學生也會在這樣的情境中,學會對問題產生進一步的質疑,從而自主找到問題的關鍵。在探索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更加深化對知識的認識。
3.復習導入法。導入法多種多樣,其中復習導入法是教育工作者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最廣泛應用的方法,這個方法具備實效性的特點。可以有效的讓學生對已經掌握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記憶,又為學習全新的知識奠定了基礎。例如:在學習新的知識之前,教育工作者就必須提前掌握學生上堂課的掌握情況,在進行復習導入時,就可以正確的指引學生對難易理解的問題再一次進行闡述,加深印象,從而培育學生的遷徙技能。
4.圖片導入法。由于新課改的高中英語課編,每一篇內容上都有圖片的輔助認知。因此,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這個可利用資源,利用圖片和教學內容的關系,環繞圖片設計一些相關的教學問題。例如:在學習Book 5 Unit5 First Aid Warming Up這一課的內容時,課本中有六個有關于實際生活中受傷的插圖,因此,教育工作者就可以有效的利用這幾幅圖片,來引導學生,在黑板上這下本堂課的主題,這種方法是最清晰的導入法,可以讓學生在第一時間就明白這堂課的重點,也同時激發了學生的認知欲望,激發了學生對接下來知識的學習興趣。
三、結束語
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有效導入策略,能夠真正意義上突破傳統課堂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利用多元化的導入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上其可以有效的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產生巨大的作用,從而為提升課堂效率做了良好的鋪墊。
參考文獻:
[1]夏玉金.關于高中英語課堂導入方法的研究[J].青年文學家,2011 (07).
[2]肖榮.論課堂導入及其設計[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