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虞蘭
在小班幼兒情景建構游戲中,教師較多地關注幼兒的成果和作品,更加強調常規的建立和養成,對于“幼幼”互動缺乏關注。建構沒有主題,幼兒每天就是隨意搭建,重復,導致幼兒搭建意識減弱,活動中的提升較少。對于幼兒在活動中出現的“小組”探討指導卻是少之又少。
在提倡“自主游戲”的今天,教師應從多角度觀察、挖掘和記錄幼兒在室內開展情境建構游戲的情況,理解分析室內情景游戲的現狀和不足,從而總結出更適宜的指導策略。
在小班幼兒情景建構游戲中,教師較多地關注幼兒的成果和作品,更加強調常規的建立和養成。建構活動也比較隨意,沒有固定的主題,教師只與個別幼兒互動。事后評價的重點在于常規和作品,對于“幼幼”互動缺乏關注。
在建構游戲中我們除了關注幼兒的建構技巧的發展,更應該注重幼兒綜合素質的提升,教師可以選擇自然的方式適時介入,也可以在事后的游戲評價環節予以點出,將文明用語自然地滲透在平常的每一次游戲中。“語言”是所有交往和游戲的基礎,不論“口頭語言”還是“肢體語言”都是幼兒表達和展示自己想法的方式,教師通過關注幼兒之間的互動,可適時又敏感地察覺可利用的教育契機,自然地滲透教育內容。
幼兒在進行情境建構游戲的時候,玩到激動時容易手舞足蹈,并且用夸張的“肢體動作”表達自己喜悅的心情,卻也正是這些時刻,幼兒的肢體表達可能會出現不恰當行為,若不加以正確引導,可能會帶來一些隱性的嚴重后果。
如果發現幼兒在建構游戲中出現“肢體動作”表現不當,要及時以游戲同伴的方式自然介入進行干預,并且在游戲評價環節予以總結提升,廣而告之。
在日常活動中,幼兒的建構游戲往往與他們的已有經驗密不可分,幼兒的作品也能夠反映孩子的生活經驗水平。每當我們設定一個情境性主題的時候,經驗儲備豐富的幼兒總是能夠很快將情境主題的脈絡和枝葉快速豐滿起來,情境創設深入,有血有肉。
我們常常根據教學主題或是根據幼兒興趣需要而創設一個游戲情境,此外要讓幼兒通過圖片欣賞、視頻欣賞案例觀摩等多種形式了解該游戲情境內容相關的多種資料,以達到經驗提升的目的,暫時可將這些方式稱作“欣賞式”的經驗積累。
在幼兒游戲的過程中,并不是一切都那么的風調雨順,幼兒在修建、搭建的過程中,可能也會經歷重重的考驗,幼兒通過自身或他人失敗的建構經歷,經由教師加以梳理引導而反思生成的經驗,暫時稱作“體驗式”經驗積累。每當投入新材料以后,教師可作簡單介紹,任由幼兒自主探索其材料的特性,在作品無所出或是材料無法利用以后,再予以引導,這種建立在幼兒“體驗”以后的經驗分享,能使幼兒對活動材料更感興趣。
小班幼兒常常在建構區玩起角色扮演的游戲,甚至有些小朋友不在建構區建構,而是將各種材料進行擺放、想象、投擲等。每到這個時候,教師就會上前制止,甚至停止開放建構區游戲。對這一游戲亂象,教師將所有錯誤歸結于幼兒年齡特點,而沒有對游戲亂象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
隨著建構區內的材料不斷增多,我們常常會發現很多“亂七八糟”的場景圖:立體拼搭組合的材料平鋪在地上,建構區內泡沫地墊的亂入,替代磚頭的鞋盒被分解,里面塞著各種積木……這種種亂象似乎顛覆了教師對建構區域的作品期待。
一個看上去混亂不堪的建構區,在老師忍住立刻訓斥的怒火,嘗試與孩子互訴之后卻發現了一個個有趣的真相。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創作表達的欲望,那些“混亂”的作品,也有他們獨特的解讀:建構區中那些亂入的泡沫地墊是他們制作的寵物的房子;那些平鋪在地上的建構材料是他們種的植物和花草,是對春天的美好期待……
這些“亂象”讓教師重新認識了幼兒,了解了他們的興趣、建構水平和發展規律,“亂象”是一扇門,推開它,看一看,聽一聽,就會發現一個大大的真相,一片廣闊的天空。
其實,教師在自制材料投入和選擇上還存在一定誤區:材料制作和選擇是老師的事,小班幼兒還太小,不能參與游戲材料的準備和制作。這顯然將游戲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游戲材料的準備與幼兒割裂開來,反映教師忽視了幼兒是游戲的主體,沒有將游戲材料的準備與制作視為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機會。
從幼兒以前玩桌面玩具或是傳統建構區域的規則設定看來,幼兒似乎習慣了“一次玩一種材料”“玩好一種先送回去再換一種”的建構區潛規則。然而,在強大的“自主區域”理念席卷下,老師不得不承認這種“潛規則”對幼兒創造力、想象力發展的限制。因此,教師嘗試實行“用材新規”,與幼兒達成愉快的協定,自此拓展了情境建構游戲的新思路。
幼兒的創造力是無窮的,他們對游戲材料的選擇與搭配也常常能出乎我們的意料,這條規定打破了不同材料種類之間的界限,使得搭配無界限,材料似乎變得更有趣味性。
隨著材料混用實施一段時間以后,幼兒腦洞大開,他們的建構游戲開展得越來越具情境性,在建構作品完成之后他們還會過一把表演的癮頭。
室內建構區域材料種類不斷豐富數量不斷增多以后,我們隨即發現材料的破損率也急速上升。對于這些破損的材料幼兒每次發現都會呼叫老師,對其他幼兒的活動造成一定的影響。
因此,我們在建構區域的旁邊設置了一個特殊的“舊材市場”新區域,幼兒若在建構區域內發現破損的材料,可以將之運送到“舊材市場”,選擇進入“舊材市場”當管理員的孩子可根據圖示分類整理這些破損材料,可自行修補,教師也會在課余時間定期修理或處理這批破損材料,從而使材料得以二次利用或者重置更新,保障了建構區域材料的完整性和多樣性。
在以后的建構活動中,我們還要不斷探索,尋求方法,給予孩子更大更多的自由活動的空間和時間,讓孩子大膽想象、操作、嬉戲,積極參與游戲活動,促使幼兒身心和諧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