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新宇 劉海娜
教育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從小抓起、從學校抓起,并落實到教育教學各個環節。這就要求學校要建立起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機制,發揮好課堂主渠道的德育功能,使小學生逐步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并能夠踐行。
將“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深入學科教師內心。學校的主要工作就是育人,其核心是育德,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因此,學校通過專家培訓、同伴分享、組內教研等形式將“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深入學科教師內心。引導教師再次學習和踐行《新源里第四小學教師文明公約》,通過自己在課堂中文明、公正、敬業、誠信、友善的行為,為學生做示范,成為學生的榜樣。學校也通過每年4月份的督導問卷、12月份的“三滿意”教師評選,表彰先進,讓教師們“心有榜樣”。
以語文學科為主導,梳理價值觀教育的目標體系。通過對小學三年級的周課時進行計算發現,學生一天的平均課時量中語文課比重最大,占64分鐘,因此教育教學部門聯合,從語文學科入手,系統梳理小學各年級語文學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目標體系。為此,學校在原有教學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基礎上,深入研究其中蘊含的有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個人層面的體現。不僅實現了教學目標具體化,更讓學科教師站在育人的高度,深刻理解每一節課的價值觀教育目標以及實施的方法和途徑,同時引導教師將價值觀教育當作一項科研去做,邊行動、邊研究。
與兒童文學閱讀課題結合,推薦價值觀教育經典書目。為提升語文課堂實施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學校結合此課題,圍繞價值觀三個層面的要求,為學科教師和學生推薦好書,并為學校圖書館購買圖書,以供師生借閱。讓學生在閱讀中了解祖國,熱愛祖國;讓學生在讀名人傳記的過程中,心有榜樣;讓學生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學習誠信和友善。
學校以品德課為抓手,由品德學科區級骨干教師梁宏慧老師牽頭,重點將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六一講話中的“九問”“三不比”“五比”“三不嫌”與教材內容建立起一一對應的關系。例如:將“三不比”中的內容與四年級上冊《購物時要節省》的內容相融合,通過課前對家庭經濟來源的調查了解父母掙錢的不容易,從而體諒父母工作的艱辛。課上通過對典型事例的分析、兩難道德情景的創設、辯論等多種方式,促進價值觀教育在品德課堂落地。
學科間橫向配合,形成價值觀教育合力。以愛國教育為例,除了品德課大容量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語文學科中,小學階段的上百篇課文都體現了愛國主義教育。數學學科同樣可以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如學校穆曉媛老師在《秒的認識》這一課,先播放一段“神舟十號”發射場面,并特別突出了“10秒、9秒……”的倒計時過程,通過這一情境的創設,不但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在航天事業中的作用,還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學好數學的熱情。
教師和家長配合,讓價值觀教育事半功倍。
在四年級的班會上,班主任充分利用數學課所學的時間這一課內容,引導孩子們合理規劃時間,提高學習效率,指導孩子們制定21天作息時間表。教師負責督促孩子按計劃實施、及時記錄。同時,班主任主動與家長溝通,請家長至少持續21天引導和督促孩子。看似任務式的延伸,實則是目標明確、針對性強的家校雙向互動,且最終對學生的好習慣養成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本課程進課表,形成長效機制。京劇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重要一項,蘊含著寶貴的價值觀教育資源。三年級同學在學習現代京劇《都有一顆紅亮的心》的過程中,了解到了抗日英雄小鐵梅對祖國的愛、對奶奶的孝。《鍘美案》中包公的公正無私,《精忠報國》中岳飛的深深愛國情,《智斗》中解放軍的勇敢、堅強,都令學生們深受觸動。而京劇藝術本身蘊含的傳統禮儀,也是值得孩子們長期學習和踐行的。
依托校本課程,豐富核心價值觀教育和教學資源。創意生活家、書法、攝影、合氣道、拉丁舞等三十門校本課程正在每周一小時的社團活動時間如火如荼地開展著,以我校教師為主,大學教授、教輔中心專業教師、社區志愿者、家長志愿者為輔進行教學。
以創意手工染社團為例,通過學習,學生不僅了解了手工染的發展史及相關知識,更在動手實踐中提升了創新意識和能力,增強了對生活和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攝影社團同學們拍攝身邊的榜樣,并通過國旗下講話宣講榜樣的事跡,已收到良好效果。
深入落實生涯教育,引導學生初步認識自我和社會。2011年9月至今,學校依托《小學生涯教育》教材,利用校本課和班會課時間,通過生涯認知、認識社會、熱愛生活、學習與生存、認知社會、生涯探索、生涯準備八個版塊的學習,使學生認識自我、了解社會,幫助學生建立起所學知識與理想追求之間的聯系,規劃自己的人生。生涯教育,是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的有力補充,對我校學生積極人生態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社會是一個人成長磨礪的課堂,它就像一本沒有文字的書籍。作為教育工作者,只有不失時機地帶領孩子們走進它,才能看到更廣闊的天空。
學校根據德育重點工作的要求,實現了社會大課堂從簡單的“春秋游”向“課程建設”的轉變,確定了新源里第四小學社會大課堂10個資源單位,并制定了課程建設目標、內容、活動手冊,實現了走進新四小的孩子,在六年的社會大課堂課程中“六走進”,即:走進社區社會,走進劇場劇院,走進博物館、藝術館、科技館、圖書館。同時參與公益活動和拓展活動,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社會責任感。